深秋的南疆,天高云淡,界碑旁的格桑花褪去了盛夏的绚烂,却依旧有零星的花朵在风中挺立。南疆小学的操场上,一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正在筹备——小艾克拜尔和老兵们商量后,决定把课堂搬到边境线,让孩子们在界碑下、花田间,亲身感受戍边精神的重量。
“这次‘边境课堂’,咱们要让孩子们不只听故事,更要动手做、用心悟。”小艾克拜尔拿着筹备方案,和张明远、王建国、刘志强讨论,“我打算分三个环节:界碑下学历史,花田里学坚守,巡逻路上学担当。”
张明远连连点头:“好!当年我们守边境,靠的就是‘知历史、敢坚守、有担当’,把这三样教给孩子们,比在教室里讲十节课都管用。”
消息传到学校,孩子们兴奋得睡不着觉。古丽娜扎翻出了最干净的校服,还特意让妈妈在衣角绣了一朵小小的格桑花;阿卜杜热合曼把巡逻日志的复印件翻了一遍又一遍,盼着能在老兵指导下,看懂当年的巡逻路线;辰辰则拉着陈阳,反复练习敬军礼,说“要在界碑前敬一个最标准的礼”。
开课那天,南疆小学的师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老兵们当年踩出的小路向边境线出发。小艾克拜尔和三位老兵走在队伍最前面,张明远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几十年前的边境巡逻点,每一个点都藏着一段往事。
“孩子们,看这条路两旁的白杨树。”王建国指着路边挺拔的树木,“当年我们种这些树,一是为了防风固沙,二是给巡逻队做标记——看到白杨树,就知道离界碑不远了。现在树长高了,你们也长大了,都成了守护家园的小卫士。”
队伍走到花田边,第一堂“花田课”开始了。刘志强蹲下来,拨开枯草,指着土里的花根说:“格桑花的根特别深,再冷的冬天、再大的风沙,都能扎在土里,来年春天再发芽。咱们戍边人就像格桑花,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要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
孩子们学着刘志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观察花根。小木拉提发现一株被风沙吹歪的花苗,赶紧用石头把它固定好,轻声说:“花苗要好好长,我会像爷爷们守护界碑一样守护你。”
古丽娜扎则拿出笔记本,把格桑花的生长特点记下来,还画了一朵花根深深扎在土里的格桑花,旁边写着:“做人要像格桑花,扎根祖国土地,不怕风雨。”
第二堂课设在界碑下。张明远展开那张老地图,指着界碑的位置说:“这处界碑,是1965年立的,当年咱们的前辈用马驮着石碑,走了七天七夜才到这里。从那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戍边人,就守着它,守着祖国的边界线。”
他又指着界碑底座的刻痕,把当年战友们刻名字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每一道刻痕,都是一个戍边人的承诺。他们把名字刻在这里,就是把守护家园的责任刻在了心里。”
孩子们围在界碑旁,轻轻触摸着刻痕和“中国”二字。辰辰趴在碑座上,找了半天,抬头问陈阳:“爸爸,太爷爷的刻痕在哪里?我想摸摸它。”
陈阳抱着他,指着一道较深的刻痕说:“这道就是太爷爷刻的。他当年说,要让刻痕和界碑一样,经得起岁月风雨。”辰辰伸出小手,轻轻摸着刻痕,小脸上满是庄重。
随后,小艾克拜尔组织孩子们开展“模拟巡逻”,这是第三堂“担当课”。他按照当年老兵的巡逻路线,在沿途设置了“观察哨”“物资补给点”“应急避险区”,让孩子们分组完成巡逻任务。
小木拉提所在的小组负责“观察哨”任务,他们趴在草丛里,学着老兵的样子观察远方,时不时记录下“情况”;古丽娜扎的小组要模拟“物资补给”,把提前准备好的馕和水,送到指定的“巡逻点”;辰辰则跟着陈阳,在“应急避险区”学习如何躲避风沙。
“巡逻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不能马虎。”刘志强在一旁指导,“当年我们遇到风沙,就赶紧趴在背风的地方,用衣服护住头,等风沙小了再走。守护家园,既要勇敢,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动作稚嫩,却一丝不苟。有个小男生在“巡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他咬着牙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说:“爷爷们当年在雪地里摔了那么多次都不喊疼,我这点小伤不算啥。”
夕阳西下时,“边境课堂”接近尾声。全校师生在界碑前集合,小艾克拜尔带领大家再次宣誓:“铭记先辈嘱托,守护边境安宁,以少年之名,承戍边之魂,爱祖国,守家园!”
孩子们的誓言铿锵有力,在山谷里久久回荡。老师们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心里满是感动——这堂边境线上的课,没有课本,却把最深刻的爱国情怀,种进了每个孩子的心里。
临走时,孩子们自发地在界碑旁清理杂草,把带来的小石子摆成“守护”二字。张明远看着这一幕,拉着南疆小学校长的手说:“这样的课堂,要多办。让孩子们常来边境线走走,看看界碑,闻闻花香,才能真正懂什么是家国,什么是责任。”
校长点点头:“以后,‘边境课堂’会成为南疆小学的必修课,我们要让每一届学生都来这里,听老兵讲故事,在实践中悟精神,让戍边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雪岭枪魂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