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的阴影同样蔓延到了部队。
虽然供应渠道相对稳定,但粮食配额也明显收紧,伙食标准下降,
以往能见到的大米白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粗粮和代食品。
即使是王建国这样的营级干部,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时常能带回些精细粮食补贴家用。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既让人欢喜又让人忧心的消息传来——杨春燕怀孕了。
王建国自然是狂喜的,但喜悦之余,看着食堂里日渐稀薄的粥水和妻子开始显怀的肚子,眉头不禁锁紧。
营养跟不上,大人和孩子都要吃亏。他把自己那份有限的细粮份额尽量省下来留给杨春燕,但依旧是杯水车薪。
杨春燕是个懂事的,从不抱怨,反而安慰王建国:
“没事,建国哥,我能扛住,以前在家的时候,不也这么过来的。”
但她日渐消瘦的脸颊和偶尔流露出的对食物的渴望,王建国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消息传到杨家,孙氏和杨大河又是高兴又是担忧。
高兴的是大女儿有了身孕,担忧的是这年景,部队也艰难,女儿的营养可怎么办。
杨平安得知大姐怀孕的消息后,心中更是笃定了要加快行动。
部队缺粮,大姐又有了身孕,这既是危机,也是他将空间物资合理送出的契机。
他再次加大了上山的频率,每次回来,
除了明面上给家里的野菜、蘑菇,背篓底下总会藏着些“硬或”——有时是几只肥硕的野鸡或野兔,
有时是品相极好、蕴含灵泉能量的禽蛋,甚至有一次,他还“意外”挖到了几株不小的野山药。
这些东西,他不再全部留在家里。
他会分成两份,一份留给爹娘改善伙食,另一份则仔细处理好,对孙氏说:
“娘,大姐那边现在困难,又有身子,我弄到的这些东西,让爹或者我想办法给大姐捎过去吧?就说是家里省下来的。”
孙氏自然一百个愿意,看着小儿子如此顾念姐妹情分,心里又是欣慰又是酸楚。
于是,王建国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收到来自杨家峪的“补给”。
有时是杨平安跟着村里去公社的车过来,亲自送来;有时是托付给偶尔来驻地的村里人捎带。东西不算太多,
但每次都像是雪中送炭——新鲜的野味、营养丰富的禽蛋、饱腹的山药……极大地缓解了杨春燕孕期营养不足的问题。
王建国看着妻子脸上渐渐恢复的红润,心里对那个小舅子感激得无以复加。
他私下里对杨春燕感叹:“平安这孩子,真是咱们家的福星!他这运气……也太好了点!”
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山神爷就住在老杨家后院。
杨春燕抚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脸上洋溢着母性的柔光,轻声说:“平安是心里装着这个家呢。”
而杨平安,在一次次“运送”物资的过程中,也开始更加大胆地利用空间。
他会将一些空间出产的精米细面,混在粗粮里,或者将灵泉水悄悄滴入带给大姐的水囊中。
他做得极其隐秘,确保万无一失。
沈向西和杨夏荷的婚礼在部队简单而热闹地办完了。
爷爷奶奶在沈向西结婚前,就一直催着他带孙媳妇回家。
直到婚礼前,沈向西才郑重地向杨夏荷一家交了底——他的爷爷,并非普通老人,而是身居高位,备受敬重的沈老将军。
他打算回门以后带杨夏荷,回军区大院里的沈家老宅。
几天后,吉普车驶过戒备森严的岗哨,进入了宁静而肃穆的军区大院。
1960年的初冬,院里的梧桐树叶子早已落尽,枝干遒劲地指向灰蒙蒙的天空。
一排排规整的苏式小楼,墙上还残留着些斑驳的标语痕迹,透出这个年代特有的气息。
杨夏荷坐在车里,看着窗外掠过的景象,手心微微沁出些汗意。
这里和她熟悉的农村、甚至是文工团驻地都完全不同,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下来。
沈向西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紧张,大手覆盖在她微凉的手背上,用力握了握,侧头低声道:
“别怕,爷爷奶奶都是很和善的人。他们知道我成了家,不知道多高兴。”
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车子在一栋带着小院的两层楼房前停下。
刚下车,院门就“吱呀”一声从里面打开了。
“哥!”
“向西哥哥回来啦!”
两个穿着这个年代常见的蓝色列宁装、
扎着麻花辫的年轻姑娘像小鸟一样欢快地扑了出来,
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兴奋和喜悦。这正是沈向西的两个亲妹妹,沈向华和沈向红,
父母牺牲后,她们便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这就是夏荷嫂子吧?”年纪稍大点的向华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杨夏荷,带着几分好奇和腼腆。
“嫂子你真好看!”向红更是直接,语气里满是惊艳和喜欢。
杨夏荷今天穿了一件沈向西给她新做的枣红色罩衫,衬得她肌肤胜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1959,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越1959,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