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冬,十一月廿三,长安。
一场初雪过后,整座帝都银装素裹,未央宫的巍峨宫阙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折射着清冷的光辉。朱雀大街上积雪早已清扫干净,露出平整的青石板路。一队由百名身着玄色铁甲、外罩赤红披风的晋军宿卫精锐组成的仪仗,护拥着数辆装饰着晋国公徽记的华贵马车,蹄声清脆,车轮辘辘,穿过外郭城威严的明德门,沿着宽阔笔直的天街,径直驶向内城深处那座象征着西北最高权柄的所在——晋国公府。
马车内,卫臻正襟危坐。他透过微微掀起的车帘缝隙,打量着这座闻名天下的雄城。街道宽阔远超许昌,两侧坊市规划井然,商铺鳞次栉比,虽值寒冬,行人商旅依旧络绎不绝,脸上少见中原流民常见的菜色与惶惑,透着一股安定甚至富足的气息。远处,连绵的宫墙和巍峨的箭楼在薄雪覆盖下更显森严。这就是王康经营多年的根基,雄踞西北,俯视中原的霸业基石。与凋敝残破、人心惶惶的许昌相比,恍若两个世界。
车队在晋国公府那两扇巨大的、包着厚重铜钉的朱漆大门前稳稳停下。早有数十名身着精良铁札甲、腰挎横刀的虎贲卫士雁翅排开,肃立两旁,杀气凛然。府门台阶之上,数位身着锦袍、气度不凡的年轻公子已在此等候。
卫臻刚在侍从搀扶下踏出马车,还未及整理衣冠,便见为首一位年约十七八岁、眉宇间英气勃勃、与王康有五六分相似的青年公子,已率身后两位稍年轻些的公子,快步迎下台阶。三人对着卫臻,竟齐齐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晚辈拜见长辈之礼!
“小侄王汴(王漳、王沽),奉父命在此恭迎世叔!世叔一路风尘,辛苦了!”为首的王汴声音清朗,礼数周全,态度恭谨中带着发自内心的亲近。
卫臻心中剧震!他料到王康念及旧情会厚待于他,却万万没想到,竟会让自己的儿子,而且是三位已成年的、皆有军职在身的公子,以“子侄”之礼相迎!这已不是简单的礼遇,而是将卫臻视作了与王康同辈、需其子侄敬重的尊长!这份姿态,给得实在太重,太重了!饶是卫臻素来沉稳,此刻也连忙侧身避开,急步上前扶住王汴的手臂:“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三位公子乃晋公贵胄,金枝玉叶,卫臻一介微末之臣,岂敢受此大礼!折煞卫臻了!”
王汴顺势起身,脸上笑容真挚:“世叔何出此言!父帅常言,若无当年陈留卫元嗣公(卫兹)仗义援手,慷慨解囊,便无我王氏今日立足之基!元嗣公于我王氏,恩同再造!父帅每每提及,无不感念涕零,视元嗣公如师如父!世叔乃元嗣公嫡脉,于我王氏便是至亲长辈!小侄等以子侄礼相迎,乃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世叔若再推辞,便是见外了!请!”他言语恳切,不容置疑,侧身肃客。
王漳(四子)、王沽(五子)亦齐声道:“请世叔入府!”
卫臻心潮起伏,看着眼前三位气度不凡、态度恭谨的王氏公子,再想到父亲卫兹当年对王康那“非池中之物”的评价,以及王康今日这份超乎想象的礼遇,心中百感交集。他不再推辞,深深吸了口气,郑重拱手还礼:“如此……卫臻愧领了!有劳三位公子引路。”
在三位公子亲自引领下,卫臻穿过戒备森严、气象森严的前庭仪门,步入晋国公府恢弘的正堂。堂内早已备好暖炉,炭火正旺,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上好的香茗氤氲着热气,精致的点心摆满了案几。
王汴亲自为卫臻奉上热茶,态度恭谨如侍奉家中长辈:“世叔请先用些茶点,稍解劳顿。父帅正在宫中处理紧急军务,闻知世叔抵达,已命人飞马回报,稍后便至。父帅特意嘱咐,请世叔在府中安心歇息,一切皆如归家,万勿拘束。”
卫臻接过茶盏,连声道谢。他打量着这间气派非凡却又不失威严的厅堂,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巨大舆图,扫过侍立两旁、目光锐利如鹰的甲士,再看着身边这三位身份尊贵却对自己执礼甚恭的公子,心中对王康此举的用意已了然七八分。这既是念及旧情的真心实意,亦是向他、向天下人展示他王康重情重义、不忘根本的姿态!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以如此超规格的礼遇相待,若所求之事不成,岂非显得他卫臻,乃至他背后的曹操,不识抬举?
果然,接下来的两日,卫臻在晋国公府受到了堪称无微不至的款待。王康虽因“紧急军务”尚未露面,但其世子王湛(骠骑将军、并州牧)从并州前线匆匆赶回,亲自设宴为卫臻接风洗尘。宴席之上,山珍海味,水陆毕陈,丝竹管弦,歌舞升平。王湛、王汴、王漳、王沽四兄弟轮番敬酒,言辞间对卫兹的敬仰追思之情溢于言表,更将卫臻奉为上宾,绝口不提半句军政要务。礼曹掾孙乾更是全程陪同,安排卫臻游览长安名胜,参观讲武堂、崇文馆、军器监等核心机构,所到之处,皆展示着晋国的强盛、有序与勃勃生机。这份“待其甚厚”,厚得让卫臻几乎找不到开口提及议和互市的契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