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高顺的声音如同铁石相击,赵云则沉默颔首。
王康的目光转向那无边无际、被晋军看管着的俘虏人海,黑压压一片,蔓延到视野尽头,充满了绝望与麻木。他的声音愈发冰冷:“此役俘获之二十万战兵、三十万民夫辅兵,乃巨大负担,亦是不稳之源。命高顺、赵云,光复南阳后,于宛城、新野、博望三处,择地势开阔、易于看管之地,设立大型战俘营!将五十万俘虏,分营区严加看押!以缴获之联军粮秣优先供应,每日仅维持其不死。严令看守士卒,不得虐待,亦不得松懈!若有异动,格杀勿论!其具体处置,待孤返回长安,与诸卿详议后再行定夺!”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收复南阳全境,稳固战俘营后,大军就地转入休整!补充兵员,修缮甲胄兵器,救治伤员。未得孤之钧令,任何人不得擅自越过南阳郡界,向襄阳、许昌或叶县方向追击!违令者,斩!”
“末将遵命!”高顺、赵云齐声应道。他们都明白,这二十万伤亡换来的空前大胜,也已让王康的锋刃卷了口,需要时间舔舐伤口,消化这庞大的战果(与负担)。此刻深入敌境,四面树敌,绝非明智之举。
王康的目光最后掠过这片尸山血海,声音沉凝如铁:“通告全军:博望大捷,赖将士用命,天地同力!然我大晋勇士,血亦流干!此非庆功之时,乃舔伤蓄力之机!各部谨守防区,救治袍泽,清点缴获,看管俘虏!待元气稍复,再图进取!”
命令如同冰冷的铁律,迅速传遍整个博望战场。
……
襄城残破的城垣上,曹操裹着一件厚重的玄色大氅,抵御着初春的寒意。他脸色灰败,眼窝深陷,唯有那双眸子依旧深不见底,闪烁着幽冷的光。城下,是如同败絮般涌入的溃兵,丢盔弃甲,面如死灰,在曹军督战队的皮鞭和呵斥下,混乱地集结成一个个松散的方阵。许褚如同铁塔般矗立在曹操身侧,巨手紧握刀柄,警惕地扫视着城下和远方。
荀彧步履匆匆登上城楼,一向从容的脸上也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忧色:“主公,粗略点验,退至襄城及沿途收拢之败军,约六万七千余人。然…兵器甲胄十不存一,建制混乱,士气全无,与乌合之众无异。粮草…仅够十日之需。”
曹操的目光掠过城下那些失魂落魄的士卒,投向南方博望原野的方向,仿佛能穿透空间看到那片猩红。他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王康…好大的手笔,好狠的心肠。八十万大军…博望原野成了他的屠宰场。”他眼中闪过一丝后怕,随即被更深的阴鸷取代。“传令下去,休整两日。两日后,丢弃所有不便携带之辎重,轻装简从,星夜兼程,退往许昌!乐进、李典…”他声音顿了一下,终究没有问出口。那两位断后大将的命运,他心中已有答案。
“诺!”荀彧躬身应命。
与此同时,叶县简陋的县衙内,气氛更是压抑得令人窒息。袁绍瘫坐在胡床上,华丽的锦袍沾满泥污,金盔早已不知去向,发髻散乱,脸色蜡黄,嘴唇哆嗦着。他刚听完韩猛关于收拢败兵进展艰难、高览韩莒子部被晋骑冲散、大戟士几近全灭的噩耗。
“废物!都是废物!孤…孤的大戟士啊!”袁绍猛地捶打床沿,声音带着哭腔,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嘴角竟溢出一缕鲜血。“王康恶贼!此仇不共戴天!”他嘶吼着,眼中充满了怨毒与恐惧交织的疯狂。
逢纪、审配等谋士面无人色,逢纪强自镇定劝道:“主公息怒!保重贵体要紧!叶县弹丸之地,不可久留!王康骑兵旦夕可至!当速速启程,返回河北,重整旗鼓方为上策!留得青山在…”
“走!立刻走!”袁绍不等他说完,如同惊弓之鸟般跳了起来,声音尖利,“韩猛!点齐所有骑兵!现在就走!回邺城!快!”他再也不看堂下众人,在亲卫搀扶下,脚步踉跄地冲向门外备好的战马,仿佛身后有无数晋军铁骑的鬼影在追赶。至于叶县这点残兵,至于还在博望原野上挣扎求生的河北子弟,此刻在他眼中,都成了必须抛弃的累赘。
博望山晋军大营,伤兵的呻吟和浓烈的药味弥漫在空气中。王康立于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望着南方南阳盆地的方向。那里,代表着高顺和赵云的两股巨大洪流,正带着战争留下的满身伤痕与疲惫,却又挟着大胜的余威,沉默而坚定地向着满目疮痍的南阳郡诸城开拔。他们的任务不再是毁灭,而是艰难的消化与重建。一面面残破但依旧倔强飘扬的“徐”字旗(徐晃部留守伤兵)、“文”字旗(文聘残部)在收复的城头重新竖起,标志着这片浸透鲜血的土地,暂时重归王康的掌控之下。
战火暂时远离了南阳,留下的是五十万俘虏营的死寂,是二十万伤亡带来的沉重,是无数的兵甲辎重需要清点,是元气大伤后漫长的休养生息。博望原野的猩红冰层下,掩埋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也冰封着下一次更加猛烈爆发的引信。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