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十月初三(公元196年),长安城秋意已深,龙首原上的林木染尽金黄。骠骑将军府后园,招贤馆所在的聚英堂庭院内,几株晚桂尚散发着幽香。王康信步其间,贾诩(字文和)落后半步相随,这位新任招贤馆主事神情沉静,手中捧着一卷新近呈报的才俊名册。
“主公,”贾诩声音平缓,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通透,“自去岁霸陵战后,招贤馆广布《求贤令》于天下州郡,尤重司隶、雍凉、河北流寓之士。今岁秋闱方过,又得数位才具不凡者,诩观其言行,察其志向,或可一用。”他展开名册,指尖点过一个个墨迹犹新的名字,简要道来:
“孟达,字子敬,扶风郿县人,生年建宁三年,年十八。其父孟佗,曾为凉州刺史。此子少通经史,尤好兵略,性情机敏,有胆识。观其论雍凉山川地势、羌胡习性,颇有见地。可入五军都督府参赞戎机,历练为将。”
“王双,字子全,陇西狄道人,生年熹平四年,年二十一。乃陇西豪族子弟,家传武艺,膂力过人,擅使大刀,弓马娴熟。狄道初定,其族率先归附,助官府安民。此人勇猛可用,然性情稍显粗直,需严加磨砺。可授校尉,入都督府听用。”
“韩德,字公义,天水冀县人,生年光和元年,年十八。其家世居边塞,通晓羌语,精于骑射。陇西战起,曾率乡勇助守冀县,颇有胆略。年轻气盛,然根骨上佳,尤擅哨探、山地奔袭。可入都督府为校尉,专司斥候、山地营伍操训。”
“李辅,字伯佐,南郡襄阳县人,生年光和三年,年十六。避中原战乱,随父兄流落三辅。虽年少,然聪颖过人,于算学、器械构造有奇思,曾献‘改良连弩机括图’于工曹属吏。马德衡(马钧)观之,称其‘心思精巧,假以时日,或可承其衣钵’。可入都督府为校尉,暂隶军器监,习造军械。”
“姜叙,字伯奕,天水冀县人,生年熹平六年,年十九。与韩德同乡,乃冀县着姓姜氏子弟。沉稳有谋,通晓律令,曾协助杨阜太守安置归化羌民,调解纠纷,处事公允。杨义山(杨阜)赞其‘可造之才’。可授校尉,入都督府历练,兼习军法。”
贾诩一口气点出五位年轻武职人选,皆不过二十上下,正是可塑之时。王康微微颔首,这些扎根雍凉或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正是未来支撑深青旌旗的新血。
“文职之中,亦有良材。”贾诩话锋一转,名册翻至下页。
“梁绪,字子承,汉阳郡冀县人(与姜叙同郡),生年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年十岁。此子虽幼,然早慧闻名乡里,过目成诵。今岁蒙童试,其答策论‘安边抚民’,条理清晰,远超同侪。崇文馆祭酒郭缊亲阅其卷,叹为神童,破格录为蒙童高阶班。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可着意栽培于崇文馆。”
“赵衢,字子通,敦煌郡渊泉县人,生年光和二年,年十七。其家乃敦煌儒商,通西域商道。此子博闻强记,尤精文书案牍、钱谷筹算。入招贤馆三月,所理文卷井井有条,无有错漏。吏曹掾陈宫观其行事,称其‘心细如发,堪为良吏’。可调入吏曹为从事,佐理铨选档案。”
“赵昂,字伟章,与赵衢同郡同族,生年光和元年,年十八。性情刚直,明于律令,处事果决。曾于郡府为小吏,以不畏豪强、秉公断案知名。入招贤馆后,协助法曹处置数起陇西羌汉讼案,深得杜子绪(杜袭)赞许。可调入法曹为掾属,专司新附郡县刑狱复核。”
贾诩合上册页,总结道:“此八人,皆根骨清正,各有所长。若能量才施用,假以时日,必为栋梁。”
王康目光扫过名册上那些年轻的名字。孟达的机敏、王双的勇力、韩德的山地之能、李辅的匠思、姜叙的沉稳、梁绪的早慧、赵衢的精细、赵昂的刚直……这些人如同初砺的璞玉,亟待纳入他精心打造的军政机器中打磨成型。
“准。”王康的声音沉稳,“孟达、王双、韩德、李辅、姜叙五人,皆授校尉衔,即日入五军都督府听用。由高顺、张辽、徐晃等督其历练,授以实务,严加考课!梁绪留崇文馆深造,赵衢调入吏曹,赵昂调入法曹,各尽其才!”
“诩代诸才俊,谢主公拔擢!”贾诩躬身。正待细说后续考课章程,一名军情司的灰衣信使脚步匆匆穿过庭院,径直来到典韦身旁,低声急语数句,递上一封插着黑色水纹翎羽的密报。
典韦浓眉一拧,大步上前,将密报呈给王康:“主公,河东风陵渡急报!”
王康展开密报,目光一凝。信是内河水营副将所书,字迹略显仓促:
“建安元年十月初一,楼船将军张济,于蒲坂津水营巡阅时,忽发旧疾,呕血不止,延医不及,当夜薨逝!末将等谨遵军律,暂领营务,封锁消息,伏请主公速遣大将镇抚水营,以安军心!”
张济……王康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归顺不过一年、沉默寡言却精于水事的西凉旧将。蒲坂津扼黄河-汾水咽喉,内河水营万余人,大小战船数百,乃屏护河东、沟通并司的要害。其侄张绣已为铁骑营校尉,忠心可鉴,然水营不可一日无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