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六月初一(公元196年),长安城万人空巷。渭水南岸新筑的驰道上,玄赤色的旌旗如林蔽日,甲胄的寒光连成一片移动的钢铁之墙。征西中郎将高顺率陇西凯旋之师,踏着整齐划一、撼动大地的步伐,穿过刚刚落成的明光门,进入长安新城。经历了陇西高原风沙与血火淬炼的陷阵营、中垒营、虎贲营、靖武营等战兵精锐,以及张绣的铁骑营、樊稠的屯骑营铁骑,虽甲胄染尘,刃口微卷,然肃杀之气凝若实质,目光坚毅如铁。长安百姓夹道相迎,欢呼“万胜”之声直冲云霄,淹没了初夏的蝉鸣。
大军并未入城扰民,而是径直奔向龙首原东麓。那里,一座崭新的、庄严肃穆的巨大建筑群落已然落成——长安忠烈祠。青石垒砌的高大祠墙,飞檐斗拱的巍峨主殿,在夏日的阳光下散发着沉静而神圣的光辉。殿前广场,九座巨大的青铜香炉青烟袅袅。主殿门楣之上,“忠烈祠”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王康亲率长安文武百官,肃立于祠前高阶之上。他身着玄端礼服,未佩兵刃,神情肃穆。当高顺、张辽等西征将校,引领着军容严整的凯旋之师在广场上列成森严方阵时,整个天地仿佛都安静下来,唯有风吹旌旗的猎猎之声。
礼曹掾孙乾手持祭文,立于主殿阶前,朗声宣告祭祀开始。浑厚的钟声九响,回荡在龙首原上空。王康缓步上前,从典韦手中接过第一束点燃的巨香,面向忠烈祠主殿深深三揖,然后将香插入中央最大的香炉之中。香烟缭绕,直上青冥。
随后,高顺代表西征将士、陈宫代表文臣吏属、长安耆老代表黎民百姓,依次上前敬香。每一柱香插入炉中,都伴随着一声悠长的号角。
孙乾展开手中那卷以金丝织就、墨迹沉凝的祭文,声音洪亮而悲怆,穿透了整个广场,也穿透了时光:
“维建安元年,岁次丙申,六月朔日。骠骑将军、都督并司雍凉诸军事王康,谨以三牲清醴,昭告于皇天后土,并州司隶雍凉诸郡为国捐躯之忠勇将士英灵之前:
“自光和四年陈留乡野,吾等起于微末,持戈矛以卫桑梓!历兖豫剿匪,冀州讨逆,河套血战,定襄平羌,西凉荡寇,陇西犁庭……大小百余战,血染山河!”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金石般的穿透力:
“陈留聚义,濮阳城下斩黄巾!巨野泽畔火焚贼寨,易水滩头半渡歼敌!朔方新城血沃荒原,五原塞外阵斩赫连!云中雪夜破休屠,西河龙门定乾坤!定襄山道摧敌锋,上郡秋原扫羌尘!陇西金沙滩铁骑破阵,狄道断龙峪强弩诛逆!洮水为之赤,陇山为之倾!”
孙乾的声音转为沉痛,如泣如诉:
“忠魂渺渺,归去来兮!尔等有名者,镌于灵牌,永享血食!无名者,亦聚英魄,共飨馨香!自陈留王家村始,至陇西狄道终,凡因王事而战殁之并州健儿、司隶锐士、雍凉新卒——无论出身汉胡,无论籍贯南北,无论有名无名——尔等之忠勇,山河为证!尔等之功业,日月同辉!”
“今!陇西砥定,西陲廓清!高将军率尔等袍泽,凯旋而归!吾等立此忠烈祠于龙首之阳,俯瞰长安,永镇国魂!使千秋万代,知今日之太平,乃尔等以血肉铸就!”
“魂兮归来,享此烝尝!伏惟尚飨!”
“伏惟尚飨——!”王康率先躬身,对着忠烈祠主殿那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灵牌位深深一揖。身后,高顺、陈宫、程昱、贾诩等文武百官,数万凯旋将士,以及广场外围观的无数长安百姓,齐刷刷躬身下拜。山呼海啸般的声浪汇聚成同一个词,在龙首原上空久久回荡:
“伏惟尚飨——!”
祭祀已毕,肃杀悲壮之气未散。王康并未回府,而是移驾至忠烈祠偏殿。殿内早已肃立着兵曹掾赵俨(字伯然)与户曹掾崔琰(字季珪),两人手中皆捧着厚厚的册簿。
“兵曹,讲。”王康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静。
赵俨肃然展开兵籍总册,声音清晰有力:“禀主公!西征大军班师休整,各营损耗亟待补充。兵曹已会同五军都督府,拟定条陈如下:”
“一、禁军战兵二十八营、骑兵十二营,此役陇西之战,阵亡、重伤难归伍者,计六千七百五十三人。着各营即日从辅兵营中,择优选拔勇锐健卒补入!辅兵营缺额,由各郡县保甲中,择身家清白、体魄强健之良家子募补。限一月内,各营齐装满员!”
“二、镇军整备:原镇军七万(战兵十营五万,骑兵四营二万),初平四年扩编至九万(增战兵三营一万五千,骑兵一营五千)。今岁新置陇西洮西营(成宜统五千)、天水渭源营(杨秋统五千),合新增战兵一万。故现今镇军总计十万之众!”
赵俨的手指划过册簿明细:
“骑兵五营:合二万五千骑。分驻并州雁门、云中,司隶三辅要隘,陇西狄道、天水冀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