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元年五月二十(公元194年),长安城户曹衙署。初夏的暑气被高墙厚壁阻隔,堂内依旧带着几分阴凉,唯有堆积如山的简牍卷宗散发着新墨与汗水的混合气息。徙民事宜总办法正(字孝直)将手中最后一份加盖了鲜红官印的田契文书,郑重归入特制的楠木档案柜中,长舒一口气,年轻的面庞上难掩疲惫,更带着如释重负的锐利光芒。他转向端坐主位的王康及户曹掾崔琰,声音清晰而沉稳:
“禀主公,崔户曹!南阳徙民大计,历时五月,今已功成!”他展开一份最终核验的黄册总录,“自正月末至五月中,分两批迁徙:首批五万户(三万富户、两万工匠),于二月初启程,三月中旬尽数安抵关中,分置京兆、冯翊、扶风三郡;第二批十万户(精壮丁口),自四月初春耕后启程,沿途虽有小股流寇滋扰,皆被镇军李严、傅肜部及牛金骑营扫平,辅兵营万人护送得力,亦于五日前尽数穿越武关,抵达三辅,正由地方官吏按册授田安置。两批合计徙民十五万户,在册丁口七十六万三千四百余!”
他顿了顿,手指划过册上关键数字:“此十五万户中,富户携资巨万,工匠携技在身,丁壮多为精健劳力。其原有南阳田宅,八成已由官府作价赎买,得钱帛约三亿五千万钱,充盈府库;余下二成,由其自行变卖或托族人照管。南阳郡内,所遗多为老弱妇孺及少量故土难离之民,在册口数已不足二十万,且田亩荒废近半,坞堡空虚,不复昔日富庶强郡之貌。徙民所耗钱粮、民夫、军资,仓曹、兵曹具册另呈,皆在预期之内。”
七十六万口!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南阳郡近九成的精华人口和财富,已被成功抽离,化作了充实关中的滚滚洪流。崔琰抚须颔首,眼中满是赞许:“孝直总办徙民,调度有方,处置得宜,化荆襄之膏腴实三辅之仓廪,功莫大焉!”
王康的目光落在舆图上那片被特意标注为浅色的南阳盆地,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弱枝强干的战略目标,已然达成。如今的南阳,对周边诸侯而言,已从一块令人垂涎的肥肉,变成了一个需要投入巨大资源去填充和守卫的包袱。
“孝直辛苦,此事办得极好。”王康赞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手指果断地点在武关位置,声音斩钉截铁,“传令南阳镇军主将李严,及宛城傅肜、析县牛金:即日起,放弃南阳郡内所有城邑据点!文聘所部武关守军不动,其余镇军各部,携所有军械辎重,焚毁带不走的粮仓营垒,尽数撤回武关之内!武关关门落锁,深沟高垒,严加戒备!自即日起,南阳盆地,任其自生自灭!”
“放弃南阳?!”堂内几名新晋文吏不禁低呼出声,面露惊愕。耗费偌大力气打下的第一大郡,说弃就弃?
唯有法正、崔琰、程昱等核心谋臣神色平静,显然早已洞悉主公战略。法正更是立刻接口:“主公明断!南阳精华已入我囊中,留此空壳于四战之地,反成累赘。弃之,则曹操、袁术、刘表必生觊觎,争抢此‘鸡肋’,可令其互生嫌隙,互相牵制!而我据武关天险,锁钥东南,进可俯视荆襄,退可屏护三辅,以逸待劳,坐观其斗!”
“正是此理!”王康眼中锋芒毕露,“我只要武关!传令文聘,武关便是他的埋骨之地,也是我东南门户的永固之基!人在关在!”
---
兴平元年六月初三,南阳郡治宛城。
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透着难以言喻的萧索。街道空旷,行人稀少,许多商铺大门紧闭,尘土覆盖。高大的坞堡依旧矗立,却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与戒备,显得沉寂而空荡。城头,“王”字大旗已被降下。
镇军校尉李严(字正方)一身戎装,立于空旷的郡守府前广场。他看着最后一批满载着兵甲器械、文书档案的大车在镇军士卒押送下,辚辚驶出西门。城内仅存的百姓,躲在门窗之后,眼神复杂地目送着这支曾带来秩序也带来迁徙的军队撤离。
“将军,各处府库、营垒已按令焚毁,带不走的存粮也付之一炬。各城门戍所皆已拆除。”副将上前禀报。
李严点了点头,目光扫过这座失去了灵魂的城池,毫无留恋:“传令傅肜、牛金,按预定路线,撤向武关!我部断后,确保无人尾随!”他翻身上马,最后看了一眼郡守府那空荡荡的谯楼,猛地一挥手:“撤!”
数千深褐色皮甲的镇军士卒,队列严整,沉默而迅速地开出宛城西门,卷起漫天烟尘,头也不回地朝着西边秦岭的方向疾行而去。与此同时,析县的傅肜部、巡弋新野的牛金骑兵营,也几乎同时拔营起寨,如同退潮般撤离这片他们短暂镇守的土地。偌大的南阳盆地,除了文聘死守的武关如同一颗钉子楔在秦岭隘口,其余地方,在短短数日间,变成了权力真空地带。
---
荆州襄阳,州牧府。
南阳剧变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第一时间飞到了刘表案头。当细作确认李严、傅肜、牛金等部镇军已全部撤离南阳,只留文聘孤军锁守武关时,这位向来以沉稳着称的“八俊”之一,眼中也爆发出难以抑制的炽热光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