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心中凛然,程昱的眼光果然毒辣!他接着问道:“大乱将至,生灵涂炭。程公以为,当此乱世,何为立身、安民、平乱之基?”
程昱目光转回王康,锐利如刀:“立身,首重名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无朝廷名分,纵有千军万马,亦为流寇,难聚人心,难抗大义!安民,首重根基!无稳固之基业,无充足之粮秣,空言安民,不过镜花水月。平乱…”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戾,“当用重典,行霹雳手段!乱世用重典,矫枉必过正!心存妇人之仁,优柔寡断者,终将被乱世洪流碾为齑粉!欲平大乱,须有坚城、利刃、虎狼之师,更需…一颗不为浮议所动的铁石之心!”他最后几字,斩钉截铁,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决绝。
王康听罢,心中激荡,程昱之论,深合他意,甚至更为狠辣透彻!他霍然起身,对着程昱深深一揖:“程公高论,振聋发聩!康虽不才,亦知大厦将倾,匹夫有责!今于陈留西境,聚乡勇,练强兵,建营垒,积粮秣,所求者,不过是在这乱世洪流中,为一方百姓挣得一线生机,为自己与追随者搏一个立足之地!然康自知,智谋短浅,视野有限,独木难支!程公大才,洞察古今,运筹帷幄!康斗胆,恳请程公出山相助!愿拜程公为军师,总揽机宜,共谋大业!康必以师礼待之,言听计从,绝不相负!”他言辞恳切,目光灼灼,将招揽之意彻底挑明。
厅内一片寂静。典韦屏住呼吸,王祢手心冒汗。程昱端坐不动,浓眉下的双眸深邃如渊,审视着眼前这位言辞激昂、目光坚定的少年司马。时间仿佛过了许久。
“呵呵…”程昱忽然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打破了沉默,“王司马少年英雄,志存高远,程昱佩服。然…”他话锋一转,“程昱一介山野村夫,疏懒已久,恐难当重任。且…”他目光如电,直视王康,“司马志向可嘉,根基初立,然欲在这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中行船,仅凭陈留一隅,数百之兵,尚显单薄。程昱纵有微末之才,亦需明主雄基,方得施展。”
这是婉拒!但话语中并非全无余地,而是点出了王康目前“根基尚浅”的现状,更像是一种考验。
王康心念电转,程昱的顾虑和骄傲都在情理之中。要让这等大才真心归附,空口许诺无用,必须拿出足以让他信服的实力和魄力!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迎上程昱的审视,斩钉截铁地说道:“程公所言,乃是实情!根基浅薄,确为康之短处!然,宝剑锋自磨砺出!康欲向程公借一月之期,以证吾志与吾能!”
“哦?如何借法?”程昱眼中精光一闪。
“康闻东阿境内,巨野泽畔,匪患猖獗,为祸甚烈!康愿提本部六百锐卒,一月之内,必为东阿父老,荡平此獠!犁庭扫穴,还此地安宁!”王康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若康侥幸功成,则请程公屈尊,出山相助!若康力有不逮,或逾期未成,则康无颜再扰程公清修,即刻引兵退回陈留,他日若有所成,再聆程公教诲!程公…可敢与康击掌为誓?”
“一月?荡平东阿群匪?”程昱浓眉紧锁,目光如炬,紧紧盯着王康。东阿匪情复杂,几股悍匪盘踞水泽山林,狡兔三窟,官军屡剿无功。这少年竟敢夸此海口?是年少轻狂?还是真有倚仗?
厅内气氛骤然紧张。典韦握戟的手紧了又紧。王祢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程昱缓缓起身,高大的身躯带来强大的压迫感。他踱步至王康面前,两人距离不过数尺。他仔细打量着王康年轻却坚毅的脸庞,那眼中燃烧的不是鲁莽的火焰,而是一种近乎冷酷的自信与决绝。
“王司马,”程昱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军中无戏言。”
“天地可鉴,日月共证!”王康目光毫不退缩。
“好!”程昱眼中骤然爆发出慑人的光芒,如同沉睡的猛虎苏醒!他猛地伸出宽厚有力的手掌,“程昱便与你击掌为誓!一月为期,荡平东阿匪患!若成,程昱此身,便交予司马驱策,共谋大事!若败,或逾期,则请司马依言退去,莫再相扰!”
“啪!”
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击掌声,在寂静的正厅中回荡!
两只手掌,一只属于锐气逼人、志在必得的少年统帅,一只属于深藏不露、眼光毒辣的乱世谋臣,在这一刻,紧紧相击!一个关乎东阿命运,更可能影响未来天下格局的赌约,就此立下!
王康感受到程昱掌中传来的巨大力量和那股隐含的、被激起的豪情,心中大定,朗声道:“程公,一言为定!一月之后,康必提匪首头颅,再来拜会!”
程昱收回手掌,负于身后,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程昱,拭目以待。望司马…莫要让程某失望。”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