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固听到这句难得的肯定,紧绷的嘴角似乎松动了一下,但依旧没说话,只是将木杆扛得更稳了些。
王祢用的是韧性极佳的硬柘木杆,七尺二寸(约1米66),重量适中。王续和王宪则选择了弹性较好的桑木杆,长度七尺(约1米62),相对更轻便些。
接下来的两天,王家村后山王康那间简陋的茅屋小院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锯木声几乎没停过。
矛头的安装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王康忍着肩痛,指挥王固和王祢两个力气最大的动手。先用烧红的铁钎在枣木和柘木矛杆顶端小心烫出比矛茎略细的孔洞,深度约四寸(约9.2厘米)。孔洞必须笔直,不能歪斜。然后用小刀和凿子一点点将孔壁修整光滑,直至矛茎能紧密地、严丝合缝地敲入孔中,直至完全没入。最后,在孔洞与矛茎结合处,用烧融的松脂混合木屑仔细填满缝隙,再用浸过水的生牛皮条从结合部下方开始,一圈紧挨一圈,用尽力气向上缠绕、捆扎、勒紧!缠到矛茎末端时,再将皮条末端死死塞入最上层的皮圈下压实。等牛皮干透收缩,便能将矛头牢牢固定在矛杆上,即使大力劈砸也很难脱出。
王续和王宪则负责处理箭杆。用细磨石将柘木和榉木箭杆前端仔细打磨出斜面,以便安装箭镞(暂时用磨尖的硬木或兽骨代替)。在箭杆尾部小心刻出浅浅的箭羽槽。然后,用鱼鳔胶将染色的雁翎小心地粘在箭羽槽两侧,三片羽毛呈标准的120度角分布,确保飞行稳定。
而王康自己,则在茅屋唯一的破木桌上,开始了复合弓的初步制作。这是个极其精细和需要耐心的活计。
他先将两根挑选好的桑木弓胎料(每根约五尺长,宽一寸,厚半寸)并排放置,在需要弯曲的弓臂部分内侧(弓腹),用加热融化的鱼鳔胶均匀涂抹。接着,将切割、打磨好的牛角片(每片长约一尺,宽一寸半)趁热一片片紧密地贴合上去,用浸湿的麻绳紧紧捆缚固定。这一步是为了利用角片的天然弹性和强度,增加弓臂的储能。
待弓腹的角片初步粘牢固定后,翻转弓胎,在弓背(外侧)同样涂抹滚热的鱼鳔胶。然后,将处理好的牛筋丝和野猪筋丝混合在一起,先用小木槌反复捶打,使其纤维蓬松展开,然后如同梳理发丝般,一缕缕、一层层,纵横交错地仔细铺满整个弓背。每铺一层,都要刷一层薄胶,再用光滑的骨片用力刮压,挤出气泡,使筋丝与木胎、筋丝与筋丝之间紧密结合,不留丝毫缝隙。筋腱层是复合弓力量的核心,提供强大的回弹力,铺得越均匀、越紧密,弓的威力越大,寿命也越长。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王康做得异常专注,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王祢他们忙完手中的活计,也会好奇地围过来看,但都被王康挥手赶开:“离远点,胶味重,别碰散了筋丝。”少年们只能远远看着那覆满了淡黄色筋丝的弓胎,在简陋的木桌上一点点成型,眼中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光和四年,夏三月十五。寅时三刻(约清晨五点),天边刚泛起一丝鱼肚白,王家村后那片还算平整的晒谷场上,已经立起了五个身影。清晨的寒气未散,带着露水的湿意。
王康站在最前方,左肩的伤口已经结痂,但动作间仍带着些许滞涩。他手中握着那杆枣木重矛,矛尖斜指地面。王祢、王续、王宪、王固四人,各自持着自己的长矛,按照王康的要求排成一排,神情既紧张又兴奋。
“都站稳了!”王康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清晨冷冽的穿透力,“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脚尖冲前!膝盖微屈,别绷直!腰背挺直,沉肩坠肘!”
他一边说,一边缓慢而清晰地示范着最基础的持矛站立姿势——中平枪势。这是后世枪术的根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平衡、稳定与瞬间发力的奥妙。
少年们连忙照做,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姿势。王固的枣木重矛最沉,他咬着牙,努力保持着双臂的稳定。王续力气最小,握着桑木矛,手臂有些微微发抖。
“握矛!”王康继续道,“右手在前,虎口正对矛尖方向,握在重心稍后!左手在后,紧贴右手下方!两手相距约一尺(23厘米)!不是让你死攥着!是‘握’!掌心要空,留出缝隙!像握着鸡蛋,既要握稳,又不能捏碎!前手管方向,后手管发力!都给我感受矛杆的‘活’劲!”
他走到每个人身边,逐一纠正动作,掰开他们因紧张而死死攥紧的手指,调整他们握矛的位置和角度。王固被他调整时,身体明显僵硬了一下,但这次没有抵触,只是抿着嘴,努力按照要求去做。
“好,就这样,稳住!”王康退回原位,自己也摆好架势,“看着我!吸气——!重心下沉!稳住下盘!矛尖微抬!眼!看矛尖所指!意!在身前丈外!”
他缓慢地吸气,整个人的气势似乎随着这一吸而沉淀下来,如同山岳般稳固。少年们屏息凝神,努力模仿着,谷场上只剩下清冷的晨风和少年们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