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结束时,李奶奶的围巾缠在了张大爷的拐杖上,两人扯了半天,脸都红了。我在他们的档案上画了个红圈,备注写着:“明天上午,公园太极角,带好解不开的围巾。”
第九百零七章:盲人按摩师的“声音档案”
暮色漫进婚介所时,阿明正在整理他的“声音相册”。作为盲人按摩师,他记人的方式很特别——把每个人的声音录下来,标上“像春日阳光”“像秋雨敲窗”。此刻他指尖划过录音笔,轻声问:“凤姐,她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
推荐给阿明的是社区图书馆的管理员晓雨,档案里写着“声音温柔,会弹古筝”。史芸特意找来了晓雨读诗的录音,按下播放键时,清泉般的声音漫出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阿明的耳朵微微颤动,像有蝴蝶停在了上面。
汪峰搬来个古筝模型,是他用红木刻的:“晓雨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乐器,让你先摸摸样子。”魏安在旁边放了盆茉莉,“她说她的琴房总摆着这个,你闻闻,是她喜欢的味道。”
韩虹举着录音笔,正在录婚介所窗外的雨声:“阿明哥,晓雨说,她最喜欢听雨打芭蕉的声音,这是我昨天录的,你先听听。”雨声里,隐约有古筝的调子飘过来——是叶遇春在隔壁跟着视频学的,说“得让阿明先熟悉熟悉”。
阿明的指尖在古筝模型上轻轻划过,突然笑了:“我能……录段按摩时的声音吗?比如揉按穴位的轻重声,她会不会觉得吵?”苏海立刻找来专业麦克风:“怎么会,这是你的专业,她肯定觉得厉害。”
我在档案上写下“明晚七点,晓雨的琴房”,备注栏里记着:“带阿明的录音笔(含雨声、按摩声)、晓雨的古筝曲谱、茉莉香薰(魏安说能放松)。”录音笔里,晓雨的读诗声还在继续,阿明的指尖跟着节奏轻轻点着桌面,像在为未来的相遇打拍子。
第九百零八章:留守儿童家长的“团圆协议”
北风卷着落叶时,张梅和刘强坐在婚介所的沙发上,中间隔着个书包——里面装着两个孩子的照片。张梅在超市理货,刘强开货车跑长途,两人的孩子都在老家由老人带,档案上的“共同诉求”一栏写着:“想找个能一起攒钱,早点把孩子接到身边的。”
“我儿子总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给我开家长会,”张梅抹了把泪,“我攒的钱够付首付了,就差个人搭伙,互相帮衬着。”刘强的手指在照片上摩挲:“我闺女说,想要个带阳台的房子,能种她喜欢的多肉。”
史芸突然抱来个存钱罐,是个小猪形状的,肚子上贴着张纸条:“每存入一笔‘团圆基金’,就贴颗星星。”她把两个孩子的照片贴在猪背上,“这样看着,就像孩子陪着你们一起攒。”
汪峰扛着个小书架进来,是他用货车的废木板做的:“以后孩子来了,有地方放课本。”魏安往书架上摆了两本童话书,“我侄女说这两本最好看,先给孩子备着。”
韩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窗外——邱长喜正和叶遇春往墙上贴“团圆倒计时”日历,上面标着“距离春节还有87天”。“张姐,刘哥,”她笑着说,“晓雨(社区社工)说,她帮你们打听了,附近的小学明年招插班生。”
张梅的手指在存钱罐里投了枚硬币,刘强跟着也投了枚,“叮当”声脆得像孩子的笑。我在档案上写下“每周三晚,一起吃晚饭,核对‘团圆基金’”,备注栏里画了个小小的房子,旁边有两个背着书包的小人。
第九百零九章:抗疫医护的“迟来约会”
初雪那天,急诊科医生周晴的白大褂还带着消毒水味。她的档案照片是穿防护服的样子,脸上印着口罩勒痕,“择偶要求”写得简单:“能理解我总加班,会在我晚归时留盏灯。”
推荐给她的是同院的放射科医生高明,档案里夹着张便签:“2020年疫情最紧时,见过她在走廊啃冷面包,想给她热杯牛奶,没敢。”
苏海把暖气开得足足的,史芸端来的姜茶里卧了个荷包蛋:“周医生,高医生说,他今天特意提前下班,带了自己做的酱牛肉——你说过总吃食堂想换换口味。”
汪峰搬来个行军床:“你靠会儿,高医生堵车,估计得晚十分钟。”魏安往床尾塞了床毛毯,“你说肩膀总疼,我给你带了艾灸贴,贴上能舒服点。”
韩虹举着相机,拍周晴手里的保温杯——里面是高明托人送来的银耳羹,“他说你总咳嗽,这个润喉。”镜头里,周晴的手指摩挲着杯壁,勒痕还没褪的脸上,慢慢绽开个笑。
“其实……”周晴突然说,“那年他在走廊给我递过巧克力,我一直记着。”邱长喜在旁边记下来,笔尖在“约会细节”上写:“带那年的巧克力——包装纸是金色的,印着小熊图案。”
门被推开时,高明抱着个保温桶站在门口,睫毛上沾着雪花。“抱歉来晚了,”他从包里掏出个小盒子,“找了好久才买到同款。”周晴打开盒子,金色的包装纸在暖光下闪着光,和记忆里走廊的应急灯颜色重叠——那年她咬着冷面包掉眼泪,突然有只手递来巧克力,她没敢抬头,只听见他说“加油”,脚步声就消失在走廊尽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