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越洋委托
清晨的咖啡还没冲好,爱之桥的视频电话就急促地响起。屏幕里跳出张混血面孔,浅棕色眼睛里满是焦虑:“凤姐,求您帮帮我。”
对方叫林夏,华裔设计师,现居纽约。她对着镜头举起张泛黄的照片:“这是我外婆1950年的照片,说当年在上海和位姓周的先生约定,等他留学回来就结婚,可后来断了联系。外婆上周走了,临终前攥着这张照片,说‘找不着他,我闭不上眼’。”
我盯着照片里穿旗袍的年轻姑娘,背景是外滩的老钟楼。苏海突然凑过来:“这钟楼栏杆的花纹,1949年后重新修过,照片里的是原样式,说明拍摄不晚于1949年。”魏安立刻调出上海老户籍档案,指尖在键盘上飞跳。
“周姓,1950年前后赴美国留学,学建筑……”邱长喜在一旁速记,韩虹已经查起了当年的轮船乘客名单。晨光漫过办公桌,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群接力的侦探。
第五百五十二章:档案里的褶皱
魏安的屏幕突然亮了:“找到线索了!周明远,1950年乘‘威尔逊号’赴美,上海交大建筑系毕业,登记住址是黄浦区福州路。”史芸立刻点开电子地图:“福州路当年有不少书局,说不定他们常去那里见面。”
我们兵分三路:叶遇春联系上海档案馆调阅周明远的户籍迁移记录,汪峰查“威尔逊号”的 passenger list(乘客名单),我则翻出爱之桥存档的老婚介资料——1980年代我们接过不少“寻旧情”的委托,或许有蛛丝马迹。
下午,叶遇春发来扫描件:周明远1952年曾寄信回上海,收件人是“林秀芝”(林夏外婆的名字),但因“地址不详”被退回。信封上的邮票盖着纽约邮戳,角落画着个小小的钟楼,和照片背景一模一样。
“这钟楼是暗号!”韩虹指着信封,“外婆照片背后一定有字!”林夏翻出照片,果然在背面发现行铅笔字:“每周三下午,钟楼旁的书局等你。”
第五百五十三章:跨洋的书局
汪峰查到周明远1955年加入了纽约的“华人建筑师协会”,现存世的可能性极低,但协会档案里有他1990年的采访:“我在曼哈顿有间工作室,窗外能看见哈德逊河,总想起上海的黄浦江。”
“工作室地址!”我赶紧催问。汪峰放大档案里的地址截图,史芸同时点开街景地图:“这栋楼底层……居然有家书局!名字叫‘沪江书屋’,招牌上的字体和上海老书局一模一样。”
视频里的林夏突然捂住嘴:“外婆常说,外公(她一直以为外婆嫁的是外公)总去家叫‘沪江’的书局买英文版建筑书……”邱长喜突然拍桌:“周明远没再婚!协会档案写着‘终身未娶,独居’!”
韩虹已经拨通了纽约书局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位华裔老人:“周先生?他每天下午都来靠窗的位置坐,点杯茶看《申报》影印本,说在等位穿旗袍的姑娘……哦,他去年搬走了,说要回上海,说‘她肯定在老地方等’。”
第五百五十四章:上海的老位置
我们立刻联系上海文旅局,果然在福州路老书局的会员登记里找到“周明远”的名字,登记日期是三个月前。书局经理发来照片:靠窗的座位上,总放着本1950年的《建筑月刊》,扉页有行字:“秀芝,我回来了。”
林夏订了最快的航班飞上海,我们带着她往书局赶。路过外滩钟楼时,叶遇春指着对面的建筑:“周先生的工作室设计图里,总把这钟楼画成坐标原点,就像……”“就像他的世界从这里开始。”林夏接过话,声音哽咽。
书局的木门“吱呀”一声推开,靠窗的位置空着,桌上的《建筑月刊》翻开着,夹着张便签:“秀芝,等你看到这张纸,我大概在去钟楼的路上。1950年没说出口的那句‘我回来就娶你’,想当面补给你。”
第五百五十五章:钟楼下的重逢
我们跟着林夏往钟楼跑,远远看见位拄拐杖的老人,背影像极了照片里的年轻周明远。他穿着熨帖的中山装,手里攥着个丝绒盒子,正仰头看钟楼的指针。
“周爷爷!”林夏喊出声。老人转过身,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像被点燃的烛火。当林夏把外婆的照片递过去,他颤抖着抚摸照片边缘,泪水砸在旗袍姑娘的裙摆上。
“秀芝……”他打开丝绒盒,里面是枚银质戒指,戒面刻着极小的钟楼图案,“当年没钱买金的,打了这个银的,想着回来就给你戴上……”林夏突然指着他的拐杖:“这拐杖头的花纹,和外婆梳妆台抽屉里的银钗一样!”
老人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花:“那是我送她的定情物,说等我回来,就用它挑开你的盖头……”夕阳把两人的影子和钟楼叠在一起,像幅拼了七十年的拼图,终于嵌合完整。
第五百五十六章:时差里的红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