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远老人住的养老院就在书局附近,每天仍去靠窗的位置坐半天。林夏把外婆的骨灰盒带来,放在周爷爷身边,他就像当年约定的那样,给“她”读报、讲纽约的故事,有时还会哼起1940年代的老歌。
爱之桥的工作室里,苏海正调试新开发的“跨时空匹配系统”,能通过老照片、旧信件自动关联线索。史芸整理出《跨国寻旧指南》,里面记着周明远的故事:“时差差了12小时,可真心能绕地球跑圈。”
邱长喜把周爷爷的银戒指复刻了枚新的,送给林夏:“这红线啊,不管隔多少年、多少个时区,该连上的,总会在某个钟楼敲响时,轻轻碰在一起。”韩虹在旁补充:“就像外婆临终前攥紧的照片,那是她在给红线系绳呢。”
第五百五十七章:爱之桥的新坐标
我们在爱之桥的墙上新增了块“时光红线”板块,贴着周明远和林秀芝的照片,旁边写着:“有些等待,会穿过时差、越过山海,在约定的地方长出年轮。”
叶遇春设计了“代际委托”服务,专门帮长辈寻找失散的故人,魏安开发的档案检索系统已经帮三位老人找到了半个世纪前的牵挂。汪峰笑着说:“以前觉得婚介就是搭眼下的桥,现在才懂,还得会修老桥、接断了的线。”
我看着窗外的夕阳,突然想起周爷爷说的话:“爱不是急着搭座新桥,是记得老地方的坐标,等风把雾吹散了,自然能看见当年的路。”爱之桥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不仅要牵起当下的手,更要接住那些被时光藏起来的约定,让每段真心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晚风掠过门牌,“爱之桥”三个字在路灯下闪着暖光,像在说:不管隔多少年,这里都等着为你搭桥呢。
“时光红线”板块刚挂上三天,就收到份特殊委托。委托人是位70岁的张奶奶,颤巍巍递来个绣着牡丹的荷包:“这是1968年他送我的,说去参军就回来娶我,可后来寄来的信越来越少,最后断了音讯。”
苏海放大荷包内侧的针脚:“这绣法是胶东半岛的,结合信件邮戳,他当年驻地可能在烟台。”魏安调出退伍军人档案,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同名的有12个,其中3个1970年后转业到了东北。”
韩虹捧着张奶奶带来的旧照片,照片里穿军装的青年站在码头,背景有艘货轮。“这货轮是‘东方红5号’,当年常往返烟台和大连,”她指着船舷编号,“我外公以前在这艘船上当水手,说那时候军人探亲常坐这船。”
我看着张奶奶摩挲荷包的样子,突然想起周明远的银戒指——原来每个旧物件里都藏着个没讲完的故事。史芸已经在“代际委托”表单上写下:“目标:寻找1968年入伍、驻守烟台、会绣荷包的李建国。”
第五百五十八章:货轮上的线索
邱长喜查到“东方红5号”的老船员名单,联系上位82岁的王爷爷。老人一听荷包绣样就拍大腿:“这是俺们烟台媳妇的手艺!李建国我认识,当年总托我给烟台港的对象捎东西,后来他在一次抢险中伤了腿,怕耽误姑娘,就故意断了联系。”
“他现在在哪?”张奶奶的声音发颤。王爷爷掏出本泛黄的航海日志:“他转业后在大连港当仓库管理员,去年还来问我‘东方红5号’的模型哪有卖,说想留个念想。”
叶遇春立刻订了去大连的票,张奶奶攥着荷包不肯撒手:“我得给他看看,这荷包我天天带在身上,线都磨白了也没舍得丢。”路上,她突然笑了:“其实我早猜到他可能出事了,就是放不下,想亲口问句‘疼不疼’。”
第五百五十九章:仓库里的重逢
大连港的旧仓库改造成了纪念馆,李爷爷正给参观的孩子们讲当年的抢险故事。张奶奶站在门口,看着他佝偻的背影,荷包在手里攥出了汗。
“当年那根横梁砸下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娶不了她了’,”李爷爷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声音洪亮,“后来在疗养院收到她寄的包裹,我愣是没敢拆,怕忍不住想回去。”
张奶奶突然喊了声:“建国!”李爷爷猛地回头,看到她手里的荷包,手里的讲解棒“当啷”掉在地上。“你……你怎么来了?”他快步走过来,眼眶通红,“我这腿……”
“我知道,”张奶奶把荷包塞给他,“我带了新药,比当年的红花油管用。”阳光透过仓库的高窗照进来,落在两人相握的手上,像给这段跨越半世纪的等待镀了层金边。
第五百六十章:红线的温度
李爷爷把荷包放进贴身的口袋,拉着张奶奶看仓库里的“东方红5号”模型:“我每月都来擦一遍,就怕忘了当年的路。”张奶奶笑着说:“我也每月给荷包换次线,就怕你回来认不出。”
我们在旁边看着,史芸突然说:“原来‘时光红线’不是找到人就完了,是让他们知道,当年的真心没被辜负。”苏海调试的系统弹出提示:“已为3对老人匹配到线索,等待确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