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镇政府大院里最后几扇窗户的灯光也熄灭了。
林正的宿舍里,灯却依旧亮着。
他面前摊开的,不再是那份令人绝望的百万预算,而是一本崭新的笔记本。
《关于落鹰山村引水工程的“人民战争”实施方案(草案)》
这个标题,是他深思熟虑后写下的。他知道,想从镇财政里抠出近两百万,无异于让一头瘦牛产出一吨奶。既然正路走不通,那就只能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
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一个大胆的框架逐渐清晰:
一、资金来源:化整为零,众筹为王。放弃一次性申请巨额财政拨款的幻想。将工程分解为若干个小项目:泵站建设、管道铺设、蓄水池修建等。然后,面向社会,特别是从青云镇走出去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发起募捐,每一笔捐款都公开透明,专款专用。
二、人力来源:发动群众,以工代赈。落鹰山村的村民虽然贫困,但他们有的是力气和改变命运的决心。在非技术性工作上,如挖土方、搬运材料,可以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政府只需提供部分粮食或少量补贴作为报酬,这不仅能大大节省人工成本,更能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三、物料来源:就地取材,八方支援。水泥、钢筋等核心材料必须采购,但大量的沙石可以就近开采。同时,向县里、市里的大型国企、建筑公司发出求助函,争取他们以社会责任的名义,支援一部分积压的、或即将淘汰但仍可使用的管道和设备。
写下最后一点,林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份方案,在那些科班出身的工程师眼里,或许漏洞百出,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幼稚。它没有严谨的预算,没有专业的项目管理流程,更像是一份革命年代的战斗檄文。
可林正却觉得,这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冰冷的金钱,而是滚烫的人心。
他熬了大半夜,将这份草案整理成一份条理清晰、言辞恳切的正式报告。他没有夸大其词地描绘村民的苦难,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可行性”和“创新性”上,试图用一种新的思路,去打动那些早已麻木的官僚心脏。
第二天,林正抱着这份报告,走进了镇政府办公楼。
走廊里静悄悄的,他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的呈递,更是一次试探,一次对决。
他没有直接去敲镇长办公室的门,而是先走进了党政办。
党政办主任王海正端着一个硕大的搪瓷茶缸,有滋有味地吹着上面的茶叶末。看到林正进来,他眼皮抬了抬,慢悠悠地问:“小林啊,有事?”
“王主任,我有一份关于落鹰山村饮水工程的紧急报告,想请您转交给钱镇长。”林正将报告递了过去,态度恭敬。
王海没有接,只是用下巴指了指桌角一堆高高摞起的文件:“放那儿吧,等镇长有空了,我再送过去。”
那堆文件,最上面的日期都是一周前的。林正知道,如果把报告放在那里,无异于石沉大海。
“王主任,这事关乎落鹰山村几百口人的生命安全,真的很紧急。”
王海嘬了一口茶,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他放下茶缸,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教育道:“小林,我知道你有干劲,是好事。但镇上这么多村,这么多事,哪个不紧急?都像你这样,说自己的事最紧急,那还要不要讲规矩,讲流程了?放着吧,我心里有数。”
林正站在原地,没有动。他看着王海那张油滑的脸,心里一片冰凉。他知道,这就是官场的第一道墙,一道用“规矩”和“流程”砌成的,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密不透风的墙。
他深吸一口气,说:“王主任,既然这样,那我就在这里等。等到您觉得合适了,我再跟您一起去见镇长。”
他竟然不走了。
王海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这么“轴”。他皱了皱眉,还想说什么,林正却已经自顾自地搬了张小凳子,在办公室的角落坐了下来,一副“你不去我也不走”的架势。
办公室里其他几个办事员,都偷偷地朝这边看,眼神里有好奇,有同情,也有幸灾乐祸。
王海的脸有点挂不住了。他总不能真让林正在这里坐一天,传出去,倒显得他这个党政办主任故意刁难下属。他沉着脸,拿起那份报告,没好气地说:“行了行了,怕了你了!跟我来!”
镇长办公室的门被敲响。
“进来。”
钱广博正戴着老花镜,审阅一份文件。他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昂贵茶叶的清香,红木办公桌擦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一幅“宁静致远”的书法,笔力雄浑。
“镇长,信访办的小林,有份紧急报告向您汇报。”王海躬着身子,脸上堆满了笑。
钱广博抬起头,目光越过王海,落在了林正身上。他的眼神很平静,甚至还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仿佛在看一个自己颇为欣赏的晚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亨通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官场亨通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