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设第二层时,遇到了麻烦 —— 层板的凸头比横梁凹口宽了半指,卡不进去。巴图想硬推,被老麦拦住:“别硬推!会把凸头推裂,还会把横梁凹口撑坏。” 老麦蹲下来,用手摸了摸凸头:“是昨天凿的时候留的余量多了半指,得用粗树皮磨掉。”
阿山赶紧拿出粗树皮,在凸头边缘轻轻打磨,小禾在旁边用木杆量:“磨掉 1 分……2 分…… 半指了!” 阿山停下打磨,试着把层板往凹口上放 ——“咔嚓” 一声,凸头顺利卡了进去。“老麦爷爷,幸好你拦着,不然我就把凸头推裂了。” 巴图挠着头,有点不好意思。
老麦笑了:“我年轻时建地穴仓,就因为硬推层板,把凸头推裂了,结果层板铺上去晃得厉害,装了 2 筐麦子就塌了半层。” 他指着层板:“铺层板和做人一样,不能急,得慢慢来,差一点都不行。” 小禾把 “硬推凸头→地穴仓塌层” 记在记录板上,还画了个 “禁止硬推” 的小叉,旁边写着 “老麦爷爷教训”。
铺设第三层时,小禾主动提出 “先量水平”:“阿山哥,我们先把铅垂线挂在横梁两端,量好水平再铺层板,这样就不用反复调整了。” 她把铅垂线系在横梁的一端,岩拉着另一端,待绳子不动后,阿山用木杆量绳子到横梁的距离:“左边 1 尺 5 寸,右边 1 尺 5 寸,平了!”
层板铺上去时,一次就卡进了凹口,小禾用手推了推,层板纹丝不动。“小禾这办法好!比铺第一层时少调整了 1 次,省了时间。” 阿山笑着说,小禾的脸有点红,赶紧在记录板上写:“第三层板:提前量水平,一次卡合,完成”,心里满是成就感 ——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出改进办法,还真的管用了。
三层层板都铺好后,老麦绕着粮仓走了一圈,突然皱起眉:“层板之间的缝太密了!只有 1 分宽,通风不够,粟穗放进去会闷潮,像 48 章没摊开的粟穗那样,容易长霉。” 他蹲下来,用手指量了量缝:“得留半指宽的通风缝,既能通风,又不会漏粟粒。”
阿山有点犹豫:“现在层板已经铺好了,再挪开留缝,凸头可能会蹭坏。” 小禾蹲在旁边,看着层板之间的缝,突然说:“我们可以用小木片垫在层板边缘!48 章晒粟穗时,你用木片垫晒席,让席子倾斜,粟粒不会滑 —— 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在层板边缘垫半指厚的木片,就能留出缝。”
那时眼睛一亮:“小禾这主意好!既不用挪层板,又能留出通风缝,还能加固层板。” 他让阿山去拿锯斜撑剩下的小木片(半指厚,2 寸长),每块层板的两端各垫 1 片,用树胶粘住。“这样层板既不会晃,又能通风,一举两得。”
垫小木片时,小禾在旁边帮忙递木片,还不忘记录:“层板通风缝:垫半指厚木片,每端 1 片,共 6 块层板 ×2 端 = 12 片木片(12 片 = 2 片 + 2 片 + 2 片 + 2 片 + 2 片 + 2 片)”,用加法算得清清楚楚,怕自己数混。老麦检查完通风缝,满意地点头:“这样通风就够了,粟穗放进去,潮气能从缝里散出来,不会闷霉。”
加固层板时,阿山用浸过树胶的麻绳,把层板和横梁绑在一起 —— 每块层板绑 4 道,两端各 2 道,“这样就算粮仓有点晃,层板也不会掉下来。” 小禾在记录板上写:“层板加固:每块绑 4 道麻绳,共 6 块 ×4 道 = 24 道(24 道 = 4 道 + 4 道 + 4 道 + 4 道 + 4 道 + 4 道)”,还画了个绑着麻绳的层板简笔画。
傍晚的斜影时,夕阳把粮仓的影子拉得很长,三层层板平平整整地铺在横梁上,像三个结实的 “木托盘”,等着装粟穗。族人们围在粮仓旁,巴图试着在第一层放了 1 小筐粟穗(从干燥架上搬来的),粟穗稳稳地放在上面,没晃也没滑。“太稳了!比干燥架结实多了!” 他兴奋地喊,伸手推了推层板,层板纹丝不动。
小禾把记录板摊开,上面写满了今天的成果:
? 运输:6 块层板,遇湿洼 1 处(垫干土解决),凸头无磕碰,完成;
? 铺设:3 层板,校准水平 3 次,处理凸头过宽 1 次,提前量水平 1 次,完成;
? 通风与加固:垫木片 12 片(留半指缝),绑麻绳 24 道,完成;
? 下一步:编芦苇墙(用 40 捆芦苇),盖茅草顶(用 30 捆茅草)。
那时看着记录板,眼里满是欣慰:“今天的活,比我预想的还顺利 —— 小禾从‘记录员’变成了‘路线检查员’,还提出了垫木片的办法;巴图从‘只会抬’变成了‘会看水平’;阿山的技术越来越细,老麦的经验也传下来了。这才是部落的样子,不是一个人干,是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干。”
老麦摸了摸三层层板,笑着说:“再过两天,芦苇墙编好,茅草顶盖上,粟穗就能搬进仓了 —— 到时候,再也不用怕漏雨、怕返潮,我这心里也踏实了。” 阿山点头:“明天我带巴图编芦苇墙,小禾继续记录,我们争取两天把墙和顶都弄好,让粟穗早点‘住新家’。”
小禾握着记录板,心里满是踏实 —— 她不再是那个只会画横线计数的小女孩,而是能为部落出主意、解决问题的一份子。她看着粮仓的三层层板,仿佛看到了 6 筐粟穗整整齐齐地放在上面,再也不会因为没地方存而发霉,再也不会因为漏雨而损失。
夜色渐深,月光洒在粮仓的层板上,泛着柔和的光。族人们渐渐散去,只有粮仓静静地立在空地上,三层层板像三个忠诚的守护者,等着明天的芦苇墙和茅草顶,等着即将搬进来的粟穗 ——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