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禾赶紧在记录表上补:“剩 2 根杨木→做粮仓门横档;剩 10 捆芦苇→做门帘防露”,还画了个门的简笔画,标上 “横档 2 根、门帘 10 捆”。“那时哥,这样记,明天就不会漏了。” 小禾举着表给那时看,眼里满是自信 —— 她再也不是那个只会 “画横线计数” 的小记录员,而是能 “跟着主线想后续” 的辅助者。
傍晚的斜影时,阿山在保养双锋石凿,小禾主动凑过来:“阿山哥,我帮你包凿子吧!这鹿皮软,我能包得紧,不会磨钝刃口。” 她小心翼翼地把鹿皮裹在凿刃上,手指轻得像怕碰坏似的:“我记得你说过,凿子是建粮仓的‘手’,得保养好,才能凿好榫卯,保住粟穗。”
阿山看着小禾认真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刚学凿子的时候,爷爷也是这样教他保养:“小禾,你知道吗?我爷爷当年教我凿木,说‘工具是人的第二双手,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现在我把这话传给你,以后你用凿子,也要好好保养。” 小禾点点头,把 “工具是第二双手” 写在记录表的最后,还用炭粉描了两遍。
那时在旁边规划次日运输:“巴图带 2 人抬层板,要走东边的路,避开渠边的湿滑地段 ——49 章漏雨就是因为渠边的土软,这次不能再犯同样的错;岩带 2 人运芦苇,每筐装 5 捆,要压实,不然风吹散了,还得重新装;小禾跟在后面,记清楚每块层板的凸头有没有磕坏,发现问题及时说。”
老麦走过来,补充道:“运层板时,要在木杠上垫芦苇杆 —— 我年轻时运木梁,没垫东西,木梁磨坏了,仓顶没搭好,漏雨坏了 2 筐麦子。” 他指着小禾的表:“把这也记上,别让年轻人再走我的老路。”
篝火旁,小禾把今天的记录表摊开,上面不仅有数字和图标,还有主人公们的经验和教训:那时的 “霉穗提醒”,阿山的 “双锋凿技巧”,老麦的 “顺纹凿、垫芦苇”,还有她自己的 “清磨石、吹木屑”。“今天的表,比之前的都满。” 小禾笑着说,“以前我只记‘干了啥’,现在知道要记‘为啥干、怎么干更好’。”
那时看着表,点头道:“这才是部落需要的记录 —— 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怎么把事做好,怎么保住粟穗’。以后部落再建东西,看这表,就知道我们当年是怎么想、怎么干的,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夜色渐深,储存棚旁的 6 块层板整齐地靠在墙上,凸头用芦苇杆包着;小禾的记录表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上面的字迹和图标在月光下依稀可见;阿山的双锋石凿躺在软兽皮里,刃口藏着 “保粟穗安全” 的责任 —— 主人公们不再是 “流程的执行者”,而是 “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传承者、成长的践行者”,每一个行动都围绕 “建好粮仓、保住粟穗” 的主线,让部落的文明在决策、协作与传承中,慢慢扎得更深。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