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山愣了一下,仔细一看:结疤旁边的木纹确实斜着,要是按原计划凿圈,很可能会凿裂。“小禾这观察真细!” 他赶紧调整方案,“那我们顺着木纹凿半圈,再逆着凿半圈,像老麦挑霉粒那样,顺着纹路走,不硬来。”
试了两下,果然没带下来好木料 —— 结疤像个小疙瘩似的完整掉了下来。老麦走过来,刚好看到这一幕,笑着拍了拍小禾的头:“小禾这孩子,把晒粟穗的经验用到凿木料上了!我年轻时处理结疤,就因为没看木纹,凿裂了 3 块好木料,后来才知道:不管是挑霉粒还是凿结疤,都得‘顺纹理’,不能跟木头较劲。”
小禾听了,赶紧在记录表上写:“处理结疤要顺木纹,像挑霉粒那样,避免凿裂 —— 老麦爷爷经验”,还画了个木纹的小箭头,提醒自己以后注意。她抬头对老麦说:“老麦爷爷,下次处理木料,我还能帮你看木纹吗?我眼睛尖,能看清细纹。” 老麦笑着点头:“当然能!部落的经验,就是要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处理中间结疤的层板时,阿山按老麦说的 “先凿中心孔,再放射凿沟”,可凿到一半,沟里的木屑总堵着凿子。小禾蹲在旁边看了一会儿,突然跑回储存棚,拿来个细竹管(前 45 章编竹耙剩下的):“阿山哥,用这竹管把木屑吹出来!上次晒粟穗时,你用竹管吹过穗里的草屑,现在也能用。”
阿山接过竹管,对着凿沟一吹,木屑果然全出来了,凿子也顺畅多了。“小禾这脑子转得快!” 阿山笑着说,“把晒粟穗的工具用到凿木料上,比我自己瞎抠强多了。” 那时在旁边看着,眼里满是欣慰:“小禾不再是只记‘完成没完成’,而是会想‘怎么能更好完成’,这比记多少字都重要。”
处理斜撑木料的小疤时,老麦突然开口:“这疤不用凿,磨平就行 —— 我年轻时建地穴仓,就因为把斜撑的小疤凿掉了,结果斜撑变细,顶不住横梁,仓顶塌了半尺。” 他指了指斜撑的顶端:“斜撑主要靠‘根’发力,顶端的小疤不影响承重,磨平就行,省时间还安全。”
阿山听了,赶紧停住凿子:“幸好老麦爷爷提醒,不然我又要犯傻。” 他拿起粗树皮打磨,小禾在旁边记:“斜撑小疤磨平即可,凿掉会变细 —— 老麦爷爷地穴仓教训”,还画了个 “禁止凿” 的小叉,把 “经验” 和 “教训” 都记了下来。
歇晌时,那时召集大家围坐在磨石旁,手里拿着小禾的记录表:“现在凿榫卯快了,但不能只快不细 —— 层板的凸头要刚好卡进横梁凹口,差半指都不行,不然铺的时候会晃,粟穗会漏。” 他指着记录表上的 “6 块层板 = 12 个凸头”,“我们分两组:阿山带巴图凿 4 块,我带岩凿 2 块,小禾负责每块凸头的尺寸检查,用木杆量,必须是 3 寸宽、2 寸高,差一点就返工。”
凿榫卯时,阿山没像往常那样自己凿,而是握着巴图的手教:“你看,木槌举到胸口高,落下时要敲在凿柄正中间 —— 就像你 47 章割粟穗时握镰的力度,不轻不重,才能割得齐。” 巴图一开始总敲偏,阿山就一遍遍地教,直到巴图能自己凿出整齐的凸头。“阿山哥,我现在凿的凸头,能卡进横梁凹口吗?” 巴图举着层板问,眼里满是期待。
“能!比我第一次凿的还齐。” 阿山笑着点头,转头对那时说,“那时哥,巴图现在能单独凿凸头了,以后再搭东西,他就能当帮手,不用我们总盯着。” 那时点头:“部落的手艺,就是要这样‘教一个会一个’,人多了,活才能干得快,粟穗才能早点进仓。”
小禾拿着木杆,每块层板凿完就量:“层板 1 凸头:3 寸宽、2 寸高,合格;层板 2 凸头:巴图凿的,3 寸宽、2 寸高,合格……” 她发现巴图凿的第三块层板凸头宽了半指,赶紧指出来:“巴图哥,这凸头宽了半指,卡不进横梁凹口 —— 阿山哥说过,凸头要留半寸余量,不然会卡住。”
巴图赶紧用粗树皮磨了磨,小禾再量:“刚好 3 寸!合格啦!” 巴图松了口气:“幸好小禾你看得细,不然装的时候就麻烦了。” 小禾笑着把 “凸头宽半指→打磨修正” 记在表上,还画了个木杆量尺的图标 —— 她现在不仅会 “记结果”,还会 “找问题、提办法”。
清点木料时,阿山算到 “剩 2 根杨木”,有点犹豫:“这 2 根留着干啥?现在层板、斜撑都够了。” 那时指着储存棚的方向:“留着做粮仓门的横档 ——49 章漏雨,就是因为储存棚门没横档,风一吹就开;这次粮仓门要装两根横档,加固防漏,这 2 根刚好够用。” 他顿了顿,又补充:“还要留 10 捆芦苇做门帘,晚上盖住粮仓门,防止露水进去 —— 这些都得记在小禾的表上,别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