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横梁(2 根) :阿山站在中间指挥:“左边高一点,右边低一点,对,再往左挪半寸!” 随着他的指挥,横梁的凸头慢慢靠近木腿的凹口,“咔嚓” 一声轻响,两端的凸头同时卡进了凹口。阿山用手推了推横梁,横梁没动;他又站在横梁上,轻轻踩了踩,横梁还是没动:“稳!这根横梁卡得结实!”
第二根横梁装在木腿 3 和木腿 4 之间,同样顺利,凸头很快就卡进了凹口。阿山让巴图站在横梁上试承重 —— 巴图体重不轻,站在横梁中间,横梁只是微微往下沉了一点,很快就恢复了原状:“能行!这横梁承重力够,放 3 小筐粟穗没问题!” 小禾记录:“一层横梁:2 根,均试承重(巴图站上去),完成”。
二层横梁(2 根) :二层比一层高,得搭个临时木梯才能装横梁。阿山用 2 根 3 尺长的粗木杆当梯腿,每隔 5 寸绑一根细木杆当横档,很快就搭好了木梯。他先爬上去试了试,木梯很稳,才让巴图爬上去递横梁。
岩在下面扶着木梯,阿山在木梯上指挥:“横梁的凸头对准木腿凹口,慢慢放,别着急!” 巴图在上面小心地调整横梁的位置,试了两次后,凸头终于卡进了凹口。第二根横梁装的时候,凸头有点歪,阿山在木梯上伸手帮着调整,才卡进去。“二层横梁比一层难装,主要是太高,不好对准凹口,得有人在上面看着。” 阿山爬下木梯,擦了擦额头的汗。小禾记录:“二层横梁:2 根,搭木梯,调整 2 次,完成”。
三层横梁(2 根) :三层最高,装横梁时更费劲,阿山让巴图和岩都爬上木梯,一人扶横梁,一人调整位置。老麦在下面提醒:“三层最高,横梁要是歪了,放粟穗会滑下来,装完一定要量水平!”
第一根横梁卡进凹口后,岩拿着铅垂线,从横梁的一端拉到另一端,量了量:“有点歪!左边高,右边低,差半指!” 阿山爬上木梯,用手轻轻往下压横梁的左端,巴图则在木腿的凹口处垫了几片薄木片 —— 这是从锯斜撑剩下的木屑里选的,厚度均匀,刚好能垫平。垫了 3 片薄木片后,岩再用铅垂线量,横梁和绳子平行了:“平了!”
第二根横梁装得顺利,一次就对准了凹口,量了水平,没歪。阿山爬下木梯,抬头看三层横梁:“平了!三层横梁都平了,放粟穗不会滑下来。” 小禾记录:“三层横梁:2 根,第一根垫薄木片 3 片,量水平 2 次,完成”,在 “横梁” 后面打了个勾。
装完所有横梁,整个粮仓的骨架终于成型了 ——4 根木腿笔直地立在四个角,8 根斜撑对称地顶在木腿和地面之间,6 根横梁水平地架在木腿上,像个方方正正的 “木房子”,透着结实。族人们都围过来看,巴图试着推了推木腿,又晃了晃横梁,整个骨架纹丝不动:“太稳了!这粮仓骨架,别说放 9 小筐粟穗,再放 3 小筐都没问题!”
傍晚的斜影时,夕阳把粮仓骨架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地面上,像个巨大的矩形。小禾把记录板摊在石头上,上面写满了今天的记录,密密麻麻的,还有不少简笔画:
? 地基:调整 5 次,量铅垂线 6 次,四边角 1 尺 5 寸,踩实至木铲戳入半指,完成(√);
? 木腿:4 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每根埋深 1 尺,均校准垂直,木腿 3 遇鹅卵石(备用),完成(√);
? 斜撑:8 根(2 根 / 木腿),1 根旧斜撑(下侧),1 根锯短 1 寸,均绑麻绳 3 圈,完成(√);
? 横梁:6 根(3 层各 2 根),一层试承重,二层搭木梯,三层垫薄木片 3 片,完成(√);
? 次日计划:① 铺 3 层木层板(8 寸粗杨木);② 编 2 面芦苇墙(用 20 捆芦苇);③ 留通风口(老麦建议)。
族人们围过来看记录板,巴图指着 “木腿 3 遇鹅卵石” 的记录笑:“那石头我记得,差点把我的木铲磕坏,还好老麦有办法,现在还能留着砌灶!” 岩则看着 “斜撑锯短 1 寸” 的记录:“阿山锯得真准,锯短 1 寸刚好能用,没浪费材料。”
老麦摸了摸三层横梁,突然想起一件事:“明天铺层板的时候,要在层板之间留半指宽的缝,别铺得太密 —— 留缝能通风,粟穗闷在里面不会潮,还能看到里面的粟穗有没有发霉。” 阿山赶紧点头:“对!通风口很重要,明天铺层板时我记着留缝。” 小禾赶紧在 “次日计划” 后面补了 “层板留半指缝(通风)”,画了个小缝隙的示意图。
那时对族人们说:“明天的分工不变:阿山带 2 个人铺层板,要注意留通风缝;巴图带 3 个人编芦苇墙,先编南北两面,用 20 捆芦苇;小禾继续记录,重点记层板的块数和芦苇墙的进度;其他 7 个人帮忙搬材料 —— 层板重,芦苇捆多,得多几个人帮忙。”
小禾数了数人数:3(阿山组)+3(巴图组)+1(自己)+7(其他)=14 人,刚好是部落里能干活的青壮和老人,没落下一个。“明天我要早点来,先把层板的尺寸记下来,再看着他们留通风缝。” 小禾把记录板抱在怀里,眼里满是期待 —— 再过几天,粟穗就能住进这个结实的 “新家”,再也不用怕返潮发霉了。
篝火旁,玛姆又端来热的薄荷水,大家边喝边聊明天的活。阿山在地上画层板的铺法,教巴图怎么留半指缝;老麦给年轻女孩们讲编芦苇墙的技巧,说 “芦苇要编得密,才能挡雨,又要留小缝通风”;小禾则在记录板上最后描了一遍 “完成” 两个字,觉得今天的记录比之前都详细,以后再建粮仓,看这个板就知道该怎么干了。
夜色渐深,月亮升了起来,银白色的月光洒在粮仓骨架上,4 根木腿像 4 个忠诚的卫士,静静地立在地基上,守护着即将到来的层板、芦苇墙和粟穗。族人们渐渐散去,只有粮仓骨架还立在空地上,透着一股踏实的气息 ——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