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禾不解地问:“阿山哥不是说选了 10 根够了吗?为啥还要多砍 2 根?” 老麦笑着解释:“做事要留余地!上次建干燥架,就有一根木腿削歪了不能用,多砍 2 根备用,省得建到一半缺木料,又得跑一趟青林。” 小禾赶紧在记录板上写 “备用木料:计划砍 2 根,粗 6 寸,长 4-5 尺”,心里记下 “留余地” 的道理。
歇完晌,搬运组开始绑木料。阿平拿出细藤蔓,教大家 “十字绑法”:“先在木料中间绑一道横藤蔓,再绑一道竖藤蔓,交叉成十字,这样抬的时候木料不会晃。要是木料太长,就在两端再各绑一道,四个人抬更稳。”
他们先绑第 5 根粗横梁(6 尺长,7 寸粗):阿平和岩抬一端,两个青壮抬另一端,刚起身就觉得沉:“这根太沉了!两个人抬一端都费劲,要是路上滑,容易摔了。” 阿山赶紧过来调整:“在中间加一道藤蔓,再找根短木杆当‘抬杠’,四个人抓着抬杠,力气能匀开。”
小禾在旁边记录绑缚情况:“第 5 根(横梁):十字绑法 + 抬杠,4 人抬;第 1-4 根、6-10 根(木腿):每 2 根绑在一起,2 人抬”,还数了数人数:“搬运组 4 人,一次能抬 1 根横梁 + 2 根木腿,需要跑两趟才能把 10 根都运回去。”
砍伐组则继续选备用木料,阿山选了一根 4 尺长的杨木,刚锯到一半,就发现树干里有虫蛀的空洞:“这根不行!里面都空了,承不住重量。” 他们又换了一根,这次敲起来 “咚咚” 响,锯开后里面很结实:“这根好!粗 6 寸,长 5 尺,能做备用木腿。” 小禾在记录板上补:“备用第 1 根:粗 6 寸,长 5 尺,无虫蛀;备用第 2 根:正在锯,预计长 4 尺”。
下午的斜影时,第一趟运输开始了。搬运组抬着 1 根横梁和 2 根木腿,沿着渠边往回走。渠边的路有点滑,阿平走在前面,时不时用木杆戳戳地面:“这里有泥坑,大家绕着走,别滑倒了!”
走到一半,岩脚下一滑,差点摔了,手里的抬杠歪了一下,木料碰到了路边的石头。小禾赶紧跑过去:“岩哥,没事吧?木料有没有碰坏?” 岩摇摇头:“没事,就是脚崴了一下,不碍事。” 阿平让岩歇会儿,换另一个青壮过来抬:“别硬撑!木料重要,人更重要,要是脚肿了,后面的活就干不了了。”
小禾在记录板上写:“返程路况:渠边路滑,有泥坑,岩崴脚(轻微),换青壮继续抬”,心里想着回去要找些干草铺在泥坑上,方便第二趟运输。
第一趟木料运到部落时,族人们都围过来看,松老人摸着粗横梁说:“这根木头够结实!建完粮仓,能放很多粟穗,以后再也不用怕粟穗发霉了。” 小禾把记录板递给松老人看:“松爷爷,我们今天锯了 10 根木料,还有 2 根备用的,够建粮仓了!”
傍晚时分,第二趟运输也结束了,12 根木料(10 根常用 + 2 根备用)整齐地堆在储存棚旁。小禾数了一遍又一遍:“1 根横梁,9 根木腿,2 根备用,总共 12 根,没错!” 她在记录板上写 “今日木料总数:12 根(粗 6-7 寸,长 4-6 尺),无虫蛀、无空心,够建粮仓”,旁边画了个粮仓的简笔画,还在旁边打了个对勾。
天黑前,阿山和那时对着小禾的记录板,逐一核对木料尺寸:“木腿需要 9 根,每根 2 尺高,现在有 9 根长 4-5 尺的,够截成 2 尺的木腿;横梁需要 3 根,每根 3 尺长,现在有 1 根长 6 尺的(能截成 2 根)和 1 根长 5 尺的(能截成 1 根),刚好 3 根;备用的 2 根,1 根长 5 尺(能做木腿),1 根长 4 尺(能做横梁),没问题。”
小禾跟着核对,发现第 8 根木腿的长度是 4 尺,截成 2 尺的话能做 2 根:“阿山哥,这根能截成 2 根木腿,是不是就多 1 根木腿了?” 阿山笑着说:“多出来的可以留着,以后修粮仓或者搭别的架子都能用,别浪费。”
核对完木料,大家开始整理工具:阿山把双齿木锯擦干净,在锯齿上涂了点兽油(防止生锈);巴图把藤蔓捆好,放在储存棚里;小禾把记录板挂在知识墙旁,上面写满了今天的木料信息,从选木到运输,每一步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麦看着堆在一旁的木料,感慨地说:“明天就能开始建粮仓了,等建好了,粟穗放在里面,又干燥又通风,再也不用怕返潮发霉了。” 小禾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 —— 她仿佛已经看到粮仓建好的样子,三层木架上摆满了粟穗,木架上还刻着 “粮仓” 两个字,旁边画着龙纹,族人们围着粮仓欢呼。
月光洒在木料上,长长的影子像一排排守护者。那时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知道建仓的第一步已经完成 —— 有了这些结实的杨木,再加上族人们的齐心协力,用不了 5 天,部落第一个真正的粮仓就能建好,而这场从储存危机开始的建仓行动,也将成为部落文明进步的又一个重要印记。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