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张陆桉陷入了一种奇特的、自我分裂式的忙碌与焦灼之中。
一方面,他试图用繁重的学业和兼职填满所有时间,如同一个虔诚的苦行僧,用体力与思维的极限劳作来筑起一座堤坝,阻挡那些关于黄亦玫、关于既定命运、关于那晚路灯下脆弱与执拗眼神的纷乱思绪。他更深地埋首于故纸堆,指尖抚过泛黄脆弱的明代地方志复印件,逐字逐句地核对着冀北地区那些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民间祠庙碑刻,试图从冰冷坚硬的石刻文字里,触摸到几百年前普通乡民祈雨、求福、畏鬼神时那份鲜活而温热的情感脉搏。然而,那些努力构建的理性壁垒时常不堪一击。那双娟秀中带着倔强的眉眼、阳光下转瞬即逝的茉莉淡香、夜色中无声滚落砸在心口的泪珠,总会在他精神最专注的瞬间,如同狡黠的幽灵,悄然侵入他思维的缝隙,将他从严谨的学术推导中猛地拉扯出来,留下一片心旌摇曳的空白。
另一方面,一种难以言说、却愈发强烈的创作冲动,如同地下奔涌的炽热岩浆,在他心底不断积蓄、升温、左冲右突,寻找着一个宣泄的出口。正统的历史研究要求绝对的客观、冷静与抽离,容不得半点个人情感的泛滥。但他年轻的胸腔里,却鼓荡着某种截然相反的欲望——他想要表达,想要倾诉,想要将那些沉睡在史料中、被他重新审视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用一种充满生命力、甚至带着他个人体温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欲望,在他亲眼目睹了黄亦玫因作品被批“没有灵魂”而崩溃,并听到她关于“灵魂”的灼热追问后,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他隐隐觉得,历史本身不该只是故纸堆里艰涩枯燥的考据符号,它理应拥有能穿透时空、直抵人心的“灵魂”,而发掘并呈现这种灵魂,或许……也是一种意义非凡的创造。
契机,发生在一个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午后。他正在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那特有的、混合着陈旧纸张与淡淡霉味的空气中,帮忙核对一批新到的明代地方志复印件。窗外,知了在梧桐树上声嘶力竭地聒噪,搅得人心烦意乱。他机械地翻动着书页,直到指尖停在一页关于明初某个不太起眼的县令的记载上。其人出身寒微,靠苦读考取功名,为官后刚正不阿,兴修水利,减免赋税,颇得民心,却因不愿阿附上官,在复杂的官场倾轧中屡遭排挤,最终郁郁不得志,不到四十便病逝于贫寒的任上,身后记载仅寥寥数语,其一生抱负与悲欢,便如一缕轻烟,消散在浩渺的历史尘埃里。
一种莫名的悲凉与共鸣击中了张陆桉。这个小人物,他的坚持,他的失败,他的被遗忘……与自己此刻试图在宏大“剧情”中保持自我、却深感无力的处境,何其相似!
就在这一瞬,一个念头如同暗夜中的霹雳,携带着前世完整的记忆,轰然劈开了他脑海中的重重迷雾!
《明朝那些事儿》!
那本在他前世的世界里,曾以网络连载形式异军突起,最终掀起全民读史热潮的现象级作品!它打破了传统史着的刻板面孔,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甚至带着鲜明网络小说语感的笔法,将明朝三百年的兴衰荣辱、帝王将相的雄心与无奈、政治斗争的波诡云谲、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它让无数原本对历史望而却步的普通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人性,如此让人欲罢不能。
这本书,不正是将历史的“骨骼”与文学的“血肉”完美结合的典范吗?前者,完全符合他历史系学生的身份和专业要求,甚至能反过来促进他的学术研究;后者,则恰恰回应了黄亦玫所渴求的、能打动人的“灵魂”!它是一种能让冰冷历史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的“灵魂”!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平行的世界里,他通过仔细查阅所有能找到的出版物、学术数据库乃至新兴的网络论坛,确认了这一事实——并没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存在! 甚至连其作者“当年明月”这个ID都无人知晓。一个巨大的、充满诱惑力与无限可能的空白领域,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他的面前。他,张陆桉,可以将这本书“写”出来!
这个念头一经产生,就如同在心田里投下了一颗疯狂的种子,瞬间汲取着他所有的犹豫、迷茫和那份被压抑的表达欲,疯狂滋长,再也无法遏制。
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经济压力,这更像是在他被动卷入“黄亦玫故事”的迷茫洪流中,为自己奋力抓住的一个主动的、能够完全由自己掌控的支点。他无法改变黄亦玫可能是“故事主角”的事实,也无法预知自己最终会被那命运的漩涡卷向何方,但他或许可以,通过书写另一个时空的故事,来为自己在这个世界打下坚实而独特的烙印,找到属于他张陆桉的、独立于任何“剧情”之外的价值和位置。笔墨为戈,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这是一种沉默却有力的反抗,一种“我手写我史”的自我救赎与身份确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