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刚过,铜人巷的晨雾像被谁泼了半瓢清水,浓得化不开。巷口卖糖糕的王大爷刚支起摊子,铁锅里的菜籽油就滋滋冒响,香气裹着白雾往巷深处钻,最后全黏在了百草堂的木门上——那扇刷着枣红漆的木门,门环上还挂着去年端午陈奶奶送的艾草编,经了大半年风雨,绿得发沉,却依旧透着股清苦的药香。
堂屋的灯已经亮了近一个时辰。林墨蹲在青石板地上,膝盖上垫着块洗得发白的粗布——那是祖父生前常用来垫膝盖看诊的,布角还绣着极小的“百草”二字,针脚歪歪扭扭,是祖母年轻时的手艺。他手里捏着卷泛黄的宣纸,指腹反复摩挲着纸边的毛茬,那是祖父传下来的《舌苔辨证图谱》,算起来已有五十多年的年头,纸页脆得像晒干的艾草,稍一用力就可能扯出个豁口。
“慢着点掀,这页是‘黄腻苔辨治’,祖父当年改了三次批注,纸都快磨透了。”林墨侧头叮嘱,话音刚落,指尖就触到了宣纸下凸起的纹路——那是祖父用指甲刻下的记号,当年他初学舌苔时,祖父怕他记混,就用这种方式标重点。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十五岁那年的清晨,也是这样浓的雾,祖父蹲在他身边,粗糙的手掌覆在他手背上,教他认“薄白苔为常,黄腻苔为湿”,鼻间全是祖父身上的艾香和烟草味。
图谱缓缓铺展开,像一幅藏着密码的长卷。最开头的“薄白苔”用朱砂勾勒,颜色鲜亮得不像五十年前的笔墨——那是祖父临终前三个月重画的,当时他手已经抖得握不住笔,林墨扶着他的手腕,一笔一划填的色。旁边的批注是蝇头小楷:“薄白如霜,匀铺舌面,为脾胃健运之象,若偏厚则为湿滞,偏薄则为津亏”,字迹末尾有个极小的墨点,是当年祖父咳嗽时滴下的。
林墨的目光停在“黄腻苔”那幅上。画中的舌苔用浓墨调了赭石,层层晕染出腻滑的质感,边缘还点了几滴淡墨模拟泡沫,和他昨天接诊的张姐爱人的舌苔一模一样。旁边的批注有两道划痕,第一次写的是“黄腻为热,当用黄连清热”,后来划掉了,重写:“黄腻分干湿,干者为热盛,湿者为湿阻,干湿不明则药石罔效”。林墨记得祖父说过,这是他年轻时误诊的教训——当年他给一个黄腻苔患者用了黄连,结果患者上吐下泻,后来才发现是湿盛而非热盛,从此便在图谱上改了批注,时时警醒。
“林哥!小心脚边的铜盆!”清脆的喊声刺破晨雾,陈小雨端着个半人高的黄铜盆从后院跑进来,盆沿挂着的铜链叮当作响,盆里的清水晃出细碎的涟漪,映得她扎着高马尾的影子忽明忽暗。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卷到肘弯,露出的小臂上沾着几点深绿的艾草汁——今早天没亮就去后院摘新鲜艾草了,说是要给普查时来的街坊煮艾草茶。
陈小雨一脚跨过门槛,看到地上铺得满地的图谱,脚步猛地顿住,铜盆里的水差点溅出来。她赶紧把盆放在案几边的石墩上,凑过来时不小心带倒了旁边的放大镜,镜片滚到“裂纹舌”那幅图上,刚好放大了舌面上的细纹。“我的天,这图谱跟活的一样!”她蹲下身,手指悬在图谱上方不敢碰,生怕蹭掉了笔墨,“你看这裂纹,跟上次那个咳嗽的老太太的舌头简直一模一样,连舌尖发红的地方都画出来了!”
林墨捡起放大镜递给她,指尖碰到她的手腕,感觉烫得慌:“又去摘艾草了?跟你说过晨露重,别光脚踩地,小心着凉。”陈小雨吐了吐舌头,露出手腕上的红绳——那是林墨去年给她编的,里面裹着晒干的艾叶,说是能防哮喘。她拿起放大镜对着黄腻苔仔细看,忽然“呀”了一声:“这舌苔旁边画的小图是什么?像个小药炉似的。”
林墨顺着她指的方向看,那是祖父画的艾灸示意图,药炉下面标着“中脘穴”三个字。“这是治黄腻苔的艾灸法,”他伸手比划着,“当年祖父给那个误诊的患者调理时,就是用隔姜灸中脘,配合茯苓汤,半个月才把湿滞清掉。”他顿了顿,想起昨天张姐爱人的情况,补充道:“昨天那个湿热蕴脾的患者,我用的黄连药饼灸,就是在祖父这个法子上改的,因为他不仅有湿,还有酒气引发的热。”
陈小雨突然一拍大腿,差点坐到地上,幸好林墨眼疾手快扶了她一把。“我想起来了!上次巷口的李婶说她舌苔也黏糊糊的,像涂了蜂蜜,她还以为是吃了甜腻东西,原来是黄腻苔啊!”她说着就要往门外跑,“我去叫李婶过来,让她趁清瑶姐没来先看看!”
“回来!”林墨一把拉住她的衣摆,无奈地笑了,“晨雾还没散,李婶的关节炎一到雾天就犯,哪能让她跑来?等会儿普查的时候她肯定会来,到时候再看也不迟。”他指着案几上的铜盆,“先把水倒进水缸,再把祖父那个铜制舌苔板拿出来擦一擦,等会儿给患者看舌苔要用。”
陈小雨吐了吐舌头,转身去搬铜盆。她刚走到水缸边,就听到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晨雾像潮水似的涌进来,裹着个佝偻的身影。“林大夫,在家吗?”苍老的声音带着点颤,是陈奶奶,她手里提着个竹篮,篮口盖着块蓝布,雾气在她花白的头发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