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赶紧起身迎过去,帮陈奶奶拍掉肩上的雾水:“陈奶奶,这么早过来,是不是头又不舒服了?”陈奶奶笑着摇头,把竹篮递给他:“我蒸了点艾草饼,给你们当早饭。昨天灸完头就不晕了,就是今早刷牙的时候看舌苔,觉得比以前厚了点,想来让你看看。”
陈小雨凑过来,接过竹篮掀开蓝布,一股艾草的清香飘出来,饼子上还印着个小小的“艾”字。“陈奶奶您手艺真好!”她拿起一个递到林墨嘴边,“林哥你先尝尝,我给陈奶奶看舌苔。”林墨咬了一口,艾草的清香混着糯米的软糯在嘴里散开,还是小时候的味道——以前祖父在的时候,陈奶奶也常送艾草饼过来。
陈奶奶坐在案几边的藤椅上,林墨搬了个小凳子坐在她对面,让她伸出舌头。陈小雨赶紧拿过铜制舌苔板递过来——那是个巴掌大的铜板,边缘磨得光滑,中间刻着个舌形凹槽,是祖父特意请铜匠打的,用来固定舌头方便观察。陈奶奶张开嘴,舌尖轻轻抵在舌苔板上,林墨拿过放大镜仔细看:“舌苔薄白偏厚,舌边有淡淡的齿痕,是有点湿滞,不过不严重。”
“那要不要艾灸啊?”陈奶奶有点紧张,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膝盖,“我昨天跟老街坊说你脉诊准,他们今天都要来看舌苔,要是我这舌苔不好,岂不是让人笑话?”林墨笑着安抚她:“不用艾灸,喝点茯苓陈皮茶就行。你这是昨天吃了我给你的桂花糕,甜腻东西吃多了才积的湿,不是大问题。”
陈小雨在一旁记笔记,听到这话抬头问:“林哥,齿痕舌不是脾虚湿盛吗?陈奶奶怎么只是湿滞啊?”林墨指着图谱上的齿痕舌图例:“你看祖父的批注,齿痕分浅深,浅的是暂时湿滞,深的才是脾虚。陈奶奶这齿痕很淡,而且昨天之前舌苔还是正常的,就是吃了甜腻东西才变的,所以是暂时的。”他转头对陈奶奶说,“等会儿我给你装包茯苓陈皮,回去煮水喝,明天舌苔就恢复正常了。”
陈奶奶这才放下心,拿起一个艾草饼递给林墨:“我就知道你比你祖父细心。当年你祖父给我看舌苔,就说‘湿滞’,也没说清楚是怎么来的,还是你讲得明白。”她忽然压低声音,凑近林墨说,“昨天马主任来巷口买菜,说要请你加入什么研究项目,是不是真的啊?”
林墨没想到陈奶奶会知道这事,愣了一下才点头:“是‘中医艾灸标准化研究’项目,马主任说要把辨证的方法加进去。”陈奶奶眼睛一亮,拍着大腿说:“这可是好事!当年你祖父就说,中医要让人信服,就得有章法。你把舌苔和脉象结合起来,再加上清瑶丫头的仪器,肯定能成!”她起身要走,“我去给你吆喝吆喝,让街坊们早点来普查,给你多攒点病例!”
林墨刚要拦她,就听到巷口传来陈奶奶的吆喝声:“百草堂免费看舌苔咯!林大夫看得准,还送健康手册!”晨雾里传来街坊们的回应,有问时间的,有说马上就来的,热闹得像赶庙会。陈小雨捧着笔记本笑得直不起腰:“陈奶奶比我这宣传员还厉害!”
林墨无奈地摇摇头,转头继续铺图谱。他刚拿起最后一卷宣纸,就发现纸卷里夹着个小小的牛皮纸包,包得很严实,上面写着“黄腻苔特例”四个字,是祖父的字迹。他拆开纸包,里面是一张泛黄的处方和一张手绘的舌苔图——舌苔黄腻中带着一丝青灰,边缘还有红点,和图谱上的常规黄腻苔完全不同。
“林哥,你看什么呢?”陈小雨端着洗好的舌苔板过来,看到他手里的处方,凑过来问,“这是祖父的处方吗?上面写的什么啊?”林墨指着舌苔图说:“这是个特例,黄腻苔里带青灰,祖父批注是‘湿热夹瘀’。”他念处方上的字,“‘黄连三钱,茯苓五钱,当归二钱,川芎一钱’,居然是清热和活血一起用的。”
正在这时,木门又被推开,这次进来的是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戴着副眼镜,手里拿着个文件夹,脸色有点发白。“请问是林墨大夫吗?”他推了推眼镜,有点拘谨地说,“我是市医院的实习生,叫张磊,马明哲主任让我来送点资料,说是项目要用的。”
林墨接过文件夹,发现里面是之前脉诊的病例数据,还有几张空白的舌苔记录表。“马主任让你送的?”他有点意外,“这么早。”张磊搓了搓手,不好意思地说:“我早上路过铜人巷,就顺便送过来了。其实……我也是来请你看舌苔的。”他伸出舌头,舌苔黄腻得像涂了层黄油,和图谱上的常规黄腻苔一模一样,“我最近总觉得口苦,吃不下饭,西医说我是胃炎,吃了药也不管用。”
陈小雨赶紧搬了个凳子过来:“坐吧坐吧!我们林哥看黄腻苔最拿手了!”林墨让张磊伸出舌头,用舌苔板固定住,拿放大镜仔细看:“舌苔黄腻而干,舌尖发红,是湿热蕴胃,比昨天那个患者轻一点,但热象更明显。”他指着图谱上的黄腻苔图例,“你看这个干黄腻苔,祖父批注‘热盛伤津,当清热生津’,所以不能只用黄连,还要加麦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