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堂的晨光总带着几分药香与烟火气交织的暖意。檐角铜铃在晨风中轻晃,铃音清脆,落在柜台后那本摊开的《岭南艾灸秘录》上,将“阳艾驱寒,阴艾调虚”的字迹映得格外清晰。林墨指尖摩挲着秘录泛黄的纸页,祖父医案里“丹炉峰阳脉产奇艾,可解沉疴”的批注在脑海中反复浮现,腕间那串祖父传下的艾纹手串不知何时泛起了淡淡的温热,像是在呼应着某种未知的指引。
“师父!江浩哥说找到阳脉洞深处的线索啦!”陈小雨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静谧,她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短发冲进堂内,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打印纸,上面是江浩根据祖父医案批注和卫星图比对后标注的路线,红色虚线从阳脉洞入口蜿蜒至深处,终点用五角星标着“阳艾产区”。小姑娘鼻尖还沾着点艾灰,显然是早起帮苏清瑶翻晒艾草时蹭到的。
江浩和苏清瑶紧随其后,两人眼底还带着熬夜的红血丝,却难掩兴奋。江浩将笔记本电脑放在柜台上,屏幕上正播放着阳脉洞入口的监控回放:“师父,我对比了十年间的卫星图,发现阳脉洞深处有一处区域的植被四季常青,即使在寒冬也没有枯萎,而且那里的土壤酸碱度和温湿度数据,完全符合祖父医案里对阳艾生长环境的记载,很可能就是咱们要找的阳艾核心产区。”
苏清瑶翻开随身的《本草纲目拾遗》,指着其中一页手绘插图:“你们看,这张图上画的阳艾就生长在‘脉眼泉’边,泉眼涌出的温水带着地脉阳气,正好滋养阳艾生长。图旁边还写着‘泉温三刻,艾香十里’,说明脉眼泉的恒温环境是阳艾药效的关键,普通艾草生长期要百天,这里的阳艾六十天就能达到入药标准,而且驱寒效果翻倍。”她指尖划过插图边缘的批注,那是她导师留下的笔迹,证实了阳艾在治疗寒凝血瘀症上的独特疗效。
林墨接过路线图和《本草纲目拾遗》,仔细比对两者的标记,发现江浩标注的“阳艾产区”位置,与插图中的脉眼泉位置完全吻合。“看来我们找对方向了。”他抬头看向众人,眼神坚定,“最近来就诊的老寒腿和痛经患者越来越多,普通艾草效果虽有,但对重症患者见效太慢,阳艾是破解这些沉疴的关键。不过阳脉洞深处地形复杂,据说还有早年采矿留下的废弃巷道,我们得做好充分准备。”
苏清瑶端着刚熬好的黄芪枸杞茶走进来,碗里的茶汤泛着琥珀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熬了些补气茶,大家先喝点暖暖身子。阳脉洞深处虽然阳气盛,但废弃巷道里可能有瘴气,我已经准备好了苍术香囊和解毒汤,香囊挂在身上能驱瘴气,解毒汤则能护住脾胃,防止误食有毒的菌类。”她将茶碗分发给众人,补充道,“我还查了祖父的笔记,阳艾周围可能生长着‘火绒草’,这种草干燥后极易燃烧,咱们得带上防火毯和灭火器,万一遇到火星能及时处置。”
她将汤药分发给众人,补充道:“我还查了《本草纲目》,阳莲性温,花瓣可入药,能增强阳气、净化阴毒,但阳莲周围可能生长着‘阳焰草’,这种草遇热会燃烧,接触皮肤会造成灼伤,我们得带上防火的装备。”
张宏带着几个工友赶来,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沉甸甸的登山包,里面装着绳索、工兵铲、头灯和应急食品。“林大夫,我们都准备好了!”张宏拍了拍背包,“我早年在丹炉峰采过药,对阳脉洞外的山路熟得很。我还特意带了些石灰粉,火绒草怕石灰,遇到它撒点石灰粉就能隔绝火源。另外,我们在阳脉洞入口附近搭了个临时棚子,万一遇到暴雨或者天黑,能有地方歇脚。”张宏是百草堂的老主顾,去年被林墨用艾灸治好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后,就总想着过来帮忙。
林墨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从接手百草堂时连艾条种类都分不清的门外汉,到如今身边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知道,这份中医传承早已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所有人共同的信念。他拿起桌上的双孔艾灸盒,这是他根据祖父留下的旧款改良的,盒身缠着铜丝,既轻便又能精准固定艾条,盒身上刻着的“薪火相传”四个字,正是他此刻心境的写照。
当天下午,众人带着装备出发前往阳脉洞。丹炉峰的山路崎岖,两旁的灌木丛中夹杂着不少野生艾草,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走了大约两个时辰,终于抵达阳脉洞入口,洞口的岩石上刻着“阳脉洞”三个苍劲的古字,是民国时期一位老中医题写的,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洞口的地面上多了几道新鲜的脚印,边缘还沾着些黑色的泥土,不像是普通游客留下的。
“这是采药人的脚印,但不是咱们本地的。”张宏蹲下身,仔细观察着脚印,“咱们这儿的采药人都穿胶鞋,这脚印是登山靴的纹路,而且看步幅,应该是三四个人的队伍。最近丹炉峰要开发成景区,说不定是外地来勘探的,也可能是来偷采阳艾的,咱们得更加小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