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联系了终南山那位擅长雷火灸的隐世医者,通过视频电话详细记录了雷火灸药材的炮制过程 —— 比如艾叶要陈放三年以上,肉桂要去粗皮后用黄酒浸泡七天,麝香则需用绢布包裹后与其他药材混合研磨。接着,他又邀请了赵铁山和几位民间老中医,一起梳理梅花灸的穴位排列规律,针对不同病症制定了详细的施灸方案。
陈小雨则负责将这些资料整理成电子版。她一边打字,一边忍不住感叹:“林医生,你看这些技法多神奇,比如这个‘脐疗灸’,只用把药饼放在肚脐上,再用艾条灸,就能治疗痛经和腹泻,比吃止痛药还管用。” 她突然抬头,眼睛亮晶晶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技法拍成短视频,放在网上科普,既能让更多人了解艾灸,也能为非遗申报积累人气。”
林墨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立刻安排陈小雨拍摄。为了让视频更接地气,他们没有选择专业的摄影棚,而是就在百草堂的诊室里拍摄。林墨亲自演示技法,苏清瑶负责讲解原理,陈小雨则用生动的语言介绍适用人群。比如拍摄隔姜灸时,林墨一边将切好的姜片放在患者的关元穴上,一边说:“生姜性温,能驱寒暖胃,再配合艾条的温热,特别适合宫寒的女性,灸完后会感觉小肚子暖暖的,连手脚冰凉的症状都能缓解。”
这些短视频很快就在网上走红,许多网友留言咨询:“我有严重的颈椎病,能用哪种艾灸方法?”“孩子总感冒,能不能用艾灸调理?” 林墨和陈小雨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回复,还专门开设了线上问诊通道,为不方便来线下就诊的患者提供建议。
就在非遗申报资料准备得差不多时,林墨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 —— 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打来的,邀请他参加即将在京城举办的 “全国中医非遗项目交流会”。电话里说,他们在网上看到了百草堂的短视频,对《民间艾灸技法图谱》很感兴趣,希望林墨能在交流会上做分享。
接到邀请的那天晚上,林墨特意去了祖父的祠堂。他将整理好的非遗申报资料和交流会邀请函放在供桌上,点燃三根香,轻声说道:“爷爷,我们的艾灸技法要走出老街,走向全国了。您放心,我一定会把您的心血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受益于中医。”
第二天一早,林墨就带着苏清瑶和赵铁山出发前往京城。出发前,陈小雨特意给他们装了满满一箱子用圣根制成的艾条:“这是我和阿木一起做的,你们在交流会上可以给专家们看看,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圣根的魅力。” 艾灵也跟着凑热闹,叼着一个装着灵艾种子的小布包,非要塞进林墨的背包里。
交流会当天,林墨穿着一身传统的中医服饰,手里拿着《民间艾灸技法图谱》,站在演讲台上。台下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专家、非遗传承人,还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百草堂的传承故事,从祖父林鹤年行医救人,到自己接手艾灸馆后的成长,再到圣根的发现和艾灸技法的创新。
讲到用圣根艾灸治疗帕金森患者的案例时,林墨特意播放了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视频。当看到患者从手抖得无法吃饭,到能自己散步、说话的画面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激动地站起来:“这才是中医的魅力!既传承了古法,又结合了现代需求,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交流会结束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找到林墨,告诉他《民间艾灸技法图谱》已经通过了初步审核,接下来会进行实地考察。“我们会派专家去百草堂,看看你们的实际诊疗情况,还有技法的传承是否到位。” 领导拍了拍林墨的肩膀,“好好干,中医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从京城回来后,林墨更加忙碌了。他不仅要正常接诊,还要准备迎接专家的实地考察。赵铁山帮他整理了历年的病例档案,苏清瑶则完善了圣根的研究报告,陈小雨和阿木则把百草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在院子里种满了灵艾 —— 他们想让专家们一来,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医氛围。
考察那天,专家们早早地就来到了百草堂。林墨先带他们参观了祖父的医案陈列室,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从清朝到现代的三百多本医案,每一本都保存得完好无损。接着,他又演示了 “隔药灸”“梅花灸”“雷火灸” 等技法,还让专家们亲自体验了圣根艾条的施灸效果。
一位专家在体验完隔姜灸后,忍不住赞叹:“这艾条的热力真不一样,不仅能渗透到皮肤深层,还不觉得烫,比我之前用过的任何艾条都好。” 另一位专家则仔细翻阅着病例档案,对林墨说:“你们的诊疗记录很详细,每个病例都有完整的症状描述、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这在民间中医馆里很少见。”
考察结束时,专家组长对林墨说:“百草堂的艾灸技法传承有序,临床效果显着,还注重创新和科普,完全符合非遗申报的要求。我们会尽快提交审核报告,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们的技法就能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