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艾圣根被安置在市立医院中医科的恒温实验室时,林墨特意从百草堂搬来了祖父留下的青铜熏炉。他按《灵艾秘典》记载,在熏炉里铺了三层晒干的灵艾碎末,再将圣根小心翼翼地架在熏炉中央 —— 这样既能保持圣根的活性,又能让艾香缓慢渗透,防止其因环境突变而枯萎。
“目前检测到圣根的黄酮类物质含量是普通灵艾的十倍,还有三种未在已知植物中发现的活性成分。” 张教授戴着白手套,将检测仪的探头贴近圣根叶片,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在 450nm 波长处形成尖锐的峰值,“最奇特的是,这些活性成分会随子午时辰变化,子时浓度最高,午时最低,完全符合中医‘子午流注’的理论。”
苏清瑶坐在实验台旁,手里翻着祖父的医案,突然指着其中一页惊呼:“你看!祖父在 1998 年的记录里写过,他曾用‘灵艾圣根提取物’治疗过一位顽固性心衰患者,当时患者已经被下了病危通知,结果灸了三个月后,心功能竟然恢复到了二级!” 她抬头看向林墨,“这说明圣根不仅有药用价值,还可能在疑难重症治疗上有突破。”
林墨凑过去看医案,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祖父当时的批注:“圣根性温,需配伍麦冬、玉竹等滋阴药材,否则易生燥火。” 他突然想起李建国的关节炎 —— 李爷爷虽然已经康复,但每到阴雨天还是会隐隐作痛,或许可以用圣根的提取物配合艾灸试试。
正说着,实验室的门被推开,马明哲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份病历,脸上带着几分复杂的神色:“林墨,有个病人想请你会诊。” 他将病历递给林墨,“这位患者是位 72 岁的老人,患帕金森综合征五年,西医的药物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现在连吃饭都困难。他儿子偶然看到你治疗植物神经紊乱的视频,非要来试试艾灸。”
林墨接过病历,仔细看着上面的症状描述:手抖、肌肉僵硬、步态迟缓,还有严重的失眠和便秘。他想起祖父医案里记载的 “震颤型病症” 调理方法,突然抬头对马明哲说:“可以试试‘隔药灸’,用天麻、钩藤、全蝎磨成粉,铺在百会穴和风池穴上,再用圣根制成的艾条施灸,或许能缓解症状。”
马明哲愣了愣,显然没料到林墨会提出用圣根入药:“圣根还在研究阶段,直接用于临床会不会太冒险?” 苏清瑶立刻补充道:“我们可以先做局部皮肤测试,而且祖父的医案里有现成的剂量参考,只要控制好艾条的燃烧温度和时间,风险可控。”
经过患者家属的同意,林墨当天就开始了治疗。他先让苏清瑶给患者做了皮肤过敏测试,确认无异常后,将磨好的中药粉均匀铺在百会穴上,再取一小段圣根艾条,切成半厘米厚的艾炷,放在药粉上点燃。艾炷燃烧时,淡金色的烟雾缓缓升起,患者原本颤抖的手竟渐渐平稳下来。
“感觉怎么样?” 林墨轻声问道。患者艰难地抬起头,声音有些沙哑:“头…… 不晕了,手也没那么抖了。” 站在一旁的儿子激动得眼圈发红:“医生,这是五年来我爸第一次能这么稳地说话!” 马明哲看着这一幕,默默拿出手机,拍下了治疗过程 —— 他打算回去后,用医院的设备监测患者的脑电波变化,看看艾灸到底对神经系统有什么影响。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林墨每天都会去医院为老人施灸。他根据患者的反应不断调整药方,比如发现患者便秘加重时,就在药粉里加入适量的大黄;失眠严重时,又添上酸枣仁和远志。渐渐地,老人不仅手抖的症状明显缓解,还能自己用勺子吃饭,甚至能在家人的搀扶下散步。
这天治疗结束后,马明哲拿着一份检测报告找到林墨:“患者的脑内多巴胺水平有所上升,而且脑电图显示,他大脑皮层的异常放电减少了。” 他看着林墨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没想到艾灸真的能作用于神经系统,看来我之前对中医的偏见确实太深了。”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已经向医院申请,成立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症的专项小组,想邀请你和苏清瑶加入。”
林墨笑着点头,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刚接手百草堂时,马明哲还公开质疑艾灸是 “伪科学”,如今却主动提出合作,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医的认可。苏清瑶趁机说道:“正好,我们可以借助专项小组的资源,深入研究圣根的药理机制,为后续的非遗申报积累临床数据。”
提到非遗申报,林墨突然想起之前整理的《民间艾灸技法图谱》。他赶紧回到百草堂,从书架上取下那本厚厚的手稿,里面详细记录了从祖父传下来的 28 种艾灸技法,包括每种技法的适用病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有对应的穴位图和病例分析。
“这些资料还不够完整。” 赵铁山翻着手稿,眉头微微皱起,“比如‘雷火灸’的制作工艺,你只写了用什么药材,却没说药材的炮制方法;还有‘梅花灸’的施灸顺序,不同病症的穴位排列应该不一样,这里写得太笼统了。” 他抬头看向林墨,“非遗申报讲究‘传承有序、技法完整’,我们得把这些细节补充清楚,最好还能找几位老中医做见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