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交流会设在城郊的老文化馆,朱红的木门上挂着褪色的匾额,门口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医者 —— 有背着药箱的山区郎中,有穿白大褂的学院派医生,还有像林墨这样的民间传承者。陈小雨举着相机在人群里穿梭,镜头对准墙上的展板,上面贴着林墨整理的 “九转回阳灸” 穴位图和苏清瑶做的实验数据表格。
“林医生,苏姐姐,你们看!张老医生也来了!” 陈小雨突然拽着林墨的袖子,指向不远处。张老医生正和几位白须老者围着个铜制穴位人讨论,看见林墨,立刻笑着招手:“小林,快过来!给你介绍几位老朋友,他们可是研究古法灸法的专家。”
林墨和苏清瑶走过去,刚要打招呼,就听见人群里传来熟悉的声音。马明哲跟在医院院长身后,脸色阴沉地盯着展板上的实验数据,嘴里还在跟身边的人嘀咕:“没有大规模临床实验支撑,这些数据根本不可信。”
张老医生立刻皱起眉:“马主任,话可不能这么说。当年你母亲面瘫,西医束手无策,最后还不是靠林鹤年的隔姜灸治好的?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是所有疗效都能靠仪器量化。”
周围的医者也纷纷附和。一位来自苗寨的老中医拿出个牛角灸筒:“我们苗医的火灸疗法,治风湿痛比西药快多了,可到现在也没多少人研究。年轻人,别被‘标准化’困住了,医道的根在活人身上,不在实验室里。”
马明哲的脸涨得通红,刚要反驳,院长却拉了拉他的袖子。院长看着林墨,语气缓和了些:“林医生,我们医院之前对中医有些误解,这次来是想看看你们的‘九转回阳灸’,要是真有效果,或许可以合作开展临床研究。”
林墨没想到事情会有转机,赶紧拿出实验报告:“院长,我们已经用新配比的艾绒治疗了五位寒凝血瘀患者,其中李建国爷爷的关节炎和周婷外婆的心绞痛都有明显好转,这是他们的诊疗记录。”
苏清瑶也补充道:“我们还在做长期跟踪,计划把数据整理成论文发表。如果能和医院合作,就能招募更多患者,让更多人受益。”
马明哲在一旁抿着嘴,没再说话,但也没有反对。林墨知道,这或许是中西医和解的开始,就像祖父医案里写的 “医无中西,唯效是从”,只要能治好病,分歧总有化解的一天。
交流会的展示环节开始后,林墨第一个上台。他没有直接讲理论,而是播放了李建国治疗前后的对比视频 —— 视频里,李建国从拄着拐杖走路困难,到能自己上下楼梯,还笑着展示自己种的艾草。“这就是‘九转回阳灸’的力量,” 林墨的声音很稳,“它不仅能缓解疼痛,更能唤醒人体的自愈力。我们用安息香替代麝香,既保留了古法的精髓,又符合现代环保要求,这就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台下立刻响起掌声。张老医生站起来提问:“小林,你祖父的医案里有没有提到‘九转回阳灸’的禁忌人群?我之前遇到个阴虚火旺的患者,用了类似的灸法后反而上火,你是怎么解决的?”
“张爷爷这个问题问得好。” 林墨翻出医案里的笔记,“祖父说过,阴虚火旺者用‘九转回阳灸’,要在艾绒里加薄荷和麦冬,还要缩短施灸时间,从九天减到三天,同时配合滋阴的食疗。我们之前治疗过一位更年期女性,就是用这个方法,不仅没上火,还缓解了潮热的症状。”
苏清瑶在一旁展示检测报告:“这是我们用仪器监测的温度曲线,加了薄荷后,艾绒燃烧的峰值温度降低了 5℃,刚好避开了阴虚体质的耐受阈值。”
台下的讨论声越来越热烈,不少医者都围过来索要资料。陈小雨忙着分发宣传册,还不忘用手机直播:“家人们!现在是中医交流会的现场,林医生的分享太受欢迎啦!想要‘九转回阳灸’的基础教程,就关注我们的账号哦!”
展示结束后,一位穿粗布褂子的老者拦住了林墨。老者手里拿着个泛黄的布包,打开后露出张手绘的地图,上面标注着 “终南山艾草秘境” 的字样。“我是林鹤年的老朋友,” 老者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生前跟我说过,终南山深处有片千年艾草地,那里的艾草凌晨三点采收,药效是普通艾草的三倍,能解百毒。可惜我年纪大了,走不动了,这地图就交给你吧,或许能帮你解开‘九转回阳灸’的最后一个谜题。”
林墨接过地图,指尖触到纸张上的褶皱,突然想起祖父医案里的一句话:“艾之精魂在秘境,灸之大成在人心”。他抬头想道谢,老者却已经消失在人群里。
交流会结束时,院长主动提出要和百草堂合作。“我们可以在医院设立中医艾灸门诊,” 院长笑着说,“马主任,你负责对接这件事,多跟林医生学习,别再抱着老观念不放。”
马明哲看着林墨,眼神复杂了些,最后还是点了点头:“之前是我不对,以后会好好配合。” 他从包里拿出个笔记本,“这是我母亲写的治疗回忆,里面提到你祖父用的艾绒有特殊的香味,或许能帮你们研究艾草秘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