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门口突然传来争吵声。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拽着个年轻女人进来,女人手里抱着个婴儿,脸上满是泪痕。“你就听我的,让孩子住院!” 男人的声音很冲,“这破艾灸馆能治什么病?别耽误了孩子!”
女人哽咽着说:“我同事说林医生能治小儿腹泻,我们已经在医院挂了三天水了,孩子还是拉……”
林墨连忙上前,看见婴儿的小脸蜡黄,嘴唇干裂,哭的时候声音都发哑。“孩子怎么了?” 他轻声问,生怕吓着孩子。
女人抹着眼泪说:“拉了五天了,一天拉七八次,都是稀水,医生说是病毒性腹泻,用了抗病毒药也不管用。” 她把孩子递给林墨,“您救救他吧,再拉下去孩子就脱水了。”
林墨接过婴儿,小家伙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肚子却有些鼓胀。他想起祖父医案里的记载:“小儿腹泻,多因脾胃虚寒,夏至可灸神阙穴,隔盐灸最佳”。他抬头对男人说:“先生,我先用隔盐灸试试,半小时要是没效果,您再带孩子去医院,行吗?”
男人犹豫了一下,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最终点了点头。陈小雨已经端来温水,帮着把孩子的衣服解开。林墨把粗盐炒热,用纱布包好敷在孩子的神阙穴上,再放上姜片,点燃艾绒搓成的小艾炷。
“小儿皮肤嫩,艾炷要做小,像麦粒那么大。” 林墨一边施灸一边说,“隔盐灸能温中止泻,比吃药温和,不会伤孩子的脾胃。” 他的动作很轻,生怕碰疼孩子,艾火的光晕在孩子的小肚皮上跳动,像颗小小的太阳。
孩子渐渐不哭了,眼睛半睁着,好奇地看着跳动的艾火。女人松了口气,小声对男人说:“你看孩子不闹了,说不定真有用。” 男人没说话,却悄悄把手里的医院单子收了起来。
半小时后,林墨取下姜片,孩子的肚子已经不那么鼓了。他又从药柜里取出些炒麦芽和山楂,磨成粉递给女人:“用温水冲给孩子喝,能健脾消食。明天再来灸一次,应该就能好。”
女人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离开,男人走前对林墨说了句 “谢谢”,声音虽然不高,却透着真诚。王阿婆笑着说:“你看,还是有年轻人信的,只要能治好病,大家就会认。”
赵铁山收拾着灸盘,突然说:“下周社区有义诊,你要不要去试试?正好推广节气灸,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的法子。” 他拿出张宣传单,“社区主任昨天来找我,说现在年轻人亚健康的多,想请中医去给大家看看。”
林墨眼前一亮。他早就想把艾灸知识分享出去,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好啊!我们可以准备些节气灸的宣传册,再教大家简单的穴位按摩。” 他看向陈小雨,“小雨可以负责线上宣传,拍点节气灸的小视频,让更多年轻人知道。”
陈小雨兴奋地拍手:“我会剪视频!还会做海报!明天我就把夏至灸的注意事项做成图文,发在社区群里。”
午后的阳光越来越烈,林墨和陈小雨开始准备义诊的物料。陈小雨趴在桌上画宣传册,把穴位图画成卡通的样子,旁边配着顺口溜:“夏至灸关元,阳气补得满;足三里常灸,脾胃不用愁”。林墨则整理祖父的节气灸医案,把不同节气对应的穴位和灸法整理成表格,方便大家查看。
赵铁山坐在藤椅上,喝着王阿婆送的绿豆汤,说起以前的义诊:“你爷爷年轻时,每年节气都去乡下义诊,背着药箱走几十里路,艾条烧完了就用艾草叶子代替。” 老人的眼神有些悠远,“他说医者不能只在馆里等病人,得主动去找需要的人,就像艾草要长在向阳的地方,才能给人暖。”
林墨停下手里的笔,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赵爷爷,我们可以做个‘节气灸流动服务车’。” 他说,“每周去不同的社区,教大家做节气灸,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
陈小雨抬起头,眼里满是期待:“我可以当向导!我知道哪些社区有很多老人,哪些年轻人多。”
赵铁山笑着点头:“好主意!你爷爷要是知道,肯定高兴。他总说,艾灸不是藏在馆里的宝贝,是要给大家用的。”
傍晚时分,王阿婆又回来了,这次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件新做的粗布褂子。“小林医生,我给你做的,灸的时候穿能防烫。” 她把褂子递过来,“你爷爷以前也有件这样的,布料厚实,艾灰掉在上面也不怕烧。”
林墨接过褂子,指尖触到细密的针脚,心里暖暖的。他想起祖父医案扉页的那句话:“医道不是一个人的路,是一群人的灯”。此刻,这盏灯正在青藤巷里,被越来越多的人点亮。
关门前,林墨点燃了一根节气灸艾条,插在祖父的铜灸盘里。艾烟袅袅升起,漫过墙上的穴位图,漫过满室的药香。他看着灸盘上 “夏至” 的刻度,突然明白,节气灸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中国人对天地规律的敬畏,对生命的呵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