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医生,这感觉太奇妙了。” 男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热乎乎的,从肚子一直暖到后背。” 林墨调整了下艾灸盒的位置,“今天灸完,晚上记得喝碗小米粥。夏至过后,饮食要以清淡温补为主。”
送走客人,林墨回到后院。陈小雨正对着石臼发愁,里面的艾草只捣出了些碎叶。“太难了!” 她抹了把汗,“我捣了好久,还是不成绒。” 林墨笑着接过木杵,“要顺着纤维的方向,就像梳头一样。” 他边示范边解释,“古人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好的艾绒,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夕阳西下时,石臼里终于出现了细腻的艾绒。陈小雨兴奋地捧起一把,阳光穿过指间,艾绒泛着柔和的金色。林墨望着这场景,突然有了灵感。他要把节气灸做成体验课,让更多人亲手制艾、施灸,感受传统医学里的时间智慧。
夜幕降临时,百草堂的灯亮了。林墨坐在书桌前,摊开老黄历和祖父的医案。钢笔尖悬在信纸上许久,终于落下:“关于节气灸文化推广方案……” 窗外,月光洒在晾晒的艾草上,陈艾的香气混着夜露,飘向更远的地方。
林墨接过黄历,纸页边缘已经发脆,上面用朱砂圈着 “夏至” 二字,旁边还画着个小小的艾灸图案。他想起祖父医案里的 “节气灸” 记载:“春灸气海,夏灸关元,秋灸命门,冬灸肾俞,顺时而灸,事半功倍”。赵铁山昨天特意叮嘱,今天要教他按节气调配艾绒,说是 “让艾火跟着天地走”。
“先把艾绒筛一遍,把碎梗挑出去。” 林墨把竹筛递给陈小雨,“夏至灸的艾绒要掺三分新艾,取‘夏阳生发’之意,不像冬至要全用陈艾。” 他示范着捏起一撮艾绒,在指间搓捻,“你看,掺了新艾的绒更蓬松,火力也更活泛,适合夏天补阳气。”
陈小雨学着他的样子筛选艾绒,指尖很快沾了层淡绿的绒絮。阳光穿过槐树叶,在竹筛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女孩突然指着医案里的插图:“林医生,这个‘节气灸时辰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夏至要在午时灸?”
“午时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林墨翻开医案,指着祖父画的经络图,“人体的阳气跟着太阳走,午时灸关元,能让艾火的劲儿顺着任脉往下走,补到肾里去。就像夏天浇花,正午浇能渗到根上。” 他想起赵铁山说的 “天人合一”,原来艾灸不是随便选时间,得跟着日月星辰的规律来。
就在这时,门口的风铃叮当作响。一个穿着碎花衫的老太太扶着门框站着,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绿豆汤。“小林医生,我来送点解暑的。” 老太太是巷口卖菜的王阿婆,之前用温和灸治好了失眠,“听说今天夏至,你们要做节气灸?我也想试试,年纪大了总觉得身上冷。”
林墨连忙扶她进来,让陈小雨倒了碗绿豆汤。王阿婆喝着汤,说起自己的毛病:“夏天也得穿两件衣服,空调房里待一会儿就关节疼,西医说我是骨质疏松,开了钙片也不管用。” 她掀起裤腿,膝盖处有些红肿,“你爷爷以前说我是‘阳虚体质’,得靠艾灸补,可惜我那时候没当回事。”
林墨帮她把脉,脉象沉细无力,舌苔淡白 —— 正是阳虚的典型症状。“阿婆,今天夏至灸关元穴正好,再配合灸足三里,能补阳气、健脾胃。” 他拿出刚调配好的艾绒,“您放心,夏天灸不会上火,反而能把冬天积的寒气散出去。”
陈小雨已经机灵地准备好灸盒和姜片,林墨点燃艾条,悬在王阿婆的关元穴上方。“您觉得热了就说。” 他控制着艾条的高度,“关元穴在脐下三寸,灸的时候会有股暖流往下走,您试试能不能感觉到。”
王阿婆闭上眼睛,没过一会儿就点点头:“有!真有暖流!好像顺着腿往下窜,膝盖都不那么疼了。” 她的脸上渐渐泛起红晕,原本紧绷的嘴角也舒展开来,“你爷爷的手艺没白传,比我吃的钙片管用多了。”
赵铁山提着个布包进来时,正好看见这一幕。“不错啊小林,节气灸的火候拿捏得正好。” 老人打开布包,里面是个铜制的节气灸盘,盘上刻着二十四节气的刻度,“这是你爷爷当年用的,夏至灸关元,就把艾条插在对应刻度的孔里,角度刚好对着穴位。”
林墨接过灸盘,铜面泛着温润的光泽,刻度旁还刻着小字:“夏至午时,灸三壮,每壮七分钟”。他突然明白,祖父的 “节气灸” 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精确到时辰和火候的学问。
“阿婆,我们用灸盘灸足三里。” 林墨把灸盘放在王阿婆的膝盖旁,“这个灸盘能固定艾条,不会烫到您,还能让热力更集中。”
王阿婆看着灸盘上跳动的艾火,眼里满是感慨:“你爷爷当年就是用这个给我老伴灸的,他那时候得了偏瘫,灸了三个夏天就能走路了。” 她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信这个,总觉得西医快,其实老祖宗的法子才养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