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爷爷...” 林墨轻咳一声,试图缓解喉头的紧绷,“这次来是想...” 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诊疗桌上的脉枕,那上面绣着的太极图案已经有些褪色。记忆突然翻涌,小时候他曾趴在这张桌上,看着爷爷用三根手指为病人把脉,口中念念有词:“浮、沉、迟、数,脉象里藏着五脏六腑的秘密。”
赵铁山将艾条凑近鼻尖轻嗅,灰白色的艾灰如细雪般飘落鞋面:“你爷爷早有预言,说这代人追逐数据报表,却容易忘了老辈人传下的营生。” 他转身打开一个老旧的樟木箱,箱底压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 “艾灸心得” 四个字早已模糊不清。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记录着各种艾灸病例和配方,其中不乏用朱砂标注的重点内容。
林墨的耳根发烫。他确实在来的路上查过房价,这地段的老宅子能卖不少钱,足够他在市区付个首付,剩下的钱还能支撑到找到下份工作。手机地图上,这片老街区被标上了刺眼的红色拆迁标记,周围的高楼大厦如同巨兽般虎视眈眈。可当赵铁山把那根艾条递过来时,他所有的盘算突然卡了壳。
艾条的触感粗糙却温热,仿佛握着一截被阳光晒透的树干。林墨忽然想起大学毕业那年,父亲突发急性肠胃炎,医院开的西药吃了几天都不见好转。爷爷二话不说,从柜子里翻出陈年艾绒,在父亲的神阙穴上施灸。袅袅青烟中,父亲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那股熟悉的艾草香,至今仍萦绕在记忆深处。
“知道为什么叫铁手堂吗?” 赵铁山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他撸起袖子,露出布满烫伤疤痕的手臂,“当年跟着你爷爷学艾灸,为了练出‘凭手感知温度’的本事,没少挨烫。这双手,就是被艾草和岁月锻造出来的。” 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相册,里面夹着几张黑白照片:年轻时的爷爷和赵铁山背着药箱,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两人在诊室里为病人施灸,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林墨的视线被一张泛黄的报纸吸引,那是二十年前的本地日报,头版头条赫然写着 “民间中医妙手回春,艾灸疗法再创奇迹”,配图正是爷爷和赵铁山为一位瘫痪病人施灸的场景。报道中详细记录了通过艾灸治疗,病人从卧床不起到重新站立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满是对传统中医的赞叹。
“你爷爷临走前,把这个交给我。” 赵铁山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油纸包裹的物件,层层打开,竟是一套精致的艾灸工具:纯铜打造的艾灸盒、刻着龙凤图案的银针、还有一个小巧的艾绒研磨器。每一件工具都被擦拭得锃亮,看得出被精心保存了许多年。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老式台灯昏黄的光晕里,赵铁山开始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医被边缘化,许多老药铺被迫关门。爷爷和赵铁山却坚守阵地,白天为病人看病,晚上研究古籍,试图从浩瀚的中医典籍中寻找创新之路。他们曾为了验证一个艾灸配方,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留下了满身的烫伤和淤青。
“有一回,来了个患顽固性失眠的病人,试过各种西药都不见效。你爷爷和我研究了三天三夜,结合《千金方》和《外台秘要》里的记载,独创了一套‘五心艾灸法’。” 赵铁山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连续施灸一个月,病人不仅能安然入睡,多年的偏头痛也一并治好了。”
林墨听得入神,手中的艾条仿佛有了生命,散发着温暖而神秘的力量。他想起自己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日子,每天对着电脑屏幕,处理着永无止境的数据报表,虽然收入尚可,内心却始终空落落的。此刻,那些关于未来的焦虑和迷茫,在艾草的香气中渐渐消散。
“年轻人,这老宅子你要是卖了,不过是多了一栋冰冷的商品房。” 赵铁山将艾灸工具轻轻推到林墨面前,“可要是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说不定能温暖无数人的心。” 窗外,暮色中的老街飘来阵阵饭香,偶尔夹杂着一两声孩童的嬉笑,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林墨握紧了手中的艾条,金属钥匙串在掌心硌出深深的印记。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握着的不仅是一根艾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远处高楼的霓虹灯光穿透暮色,与诊室里昏黄的灯光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昭示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
“赵爷爷,您能教我吗?” 林墨的声音有些颤抖,却透着前所未有的坚定。窗外,一阵微风拂过,艾草的香气愈发浓郁,仿佛在回应这个迟来的决定。赵铁山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起身打开尘封已久的药柜,一股混合着草药和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新的故事,即将在这里续写。
这艾条比普通的粗一倍,棉纸呈深褐色,里面的艾绒绿得发黑,燃着的一头泛着温润的橘红色。最奇的是那烟,不呛人反倒带着股草木的清香,吸进肺里竟让紧绷的神经松快了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