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十三年的暮春,荆襄战局果如诸葛亮所料,陷入了血腥的胶着。
襄阳城如同一枚巨大的楔子,牢牢钉在汉水之滨,承受着曹军一浪高过一浪的猛攻。
城墙垛口在投石机的日夜轰击下残破不堪,护城河几被填平,但城头那面“刘”字大旗,始终在关云长如同实质的凛冽目光注视下,屹立不倒。
曹操稳坐中军,并不急于破城。
他采纳贾诩之策,以襄阳为饵,不断诱使刘备派出援军,再以夏侯渊、乐进等部分头截杀,步步蚕食荆州军的有生力量。
同时,曹仁分兵掠地,荆州北部诸郡,除江夏部分区域因靠近江东尚在拉锯外,南阳、南郡北部已尽落曹手。
曹操俨然将其视为囊中之物。
然而,僵持的背后,是巨大的消耗。
曹军长途远征,粮草转运艰难,虽得部分荆州北部补给,亦感吃力。
更让曹操隐忧的是,北面洛阳朝廷的动向。
张飞在司隶频繁调动,马超的西凉铁骑亦在陇右蠢蠢欲动,虽未真个进攻,但那无形的压力,迫使曹操不得不将部分精锐布防于宛城、武关一线,无法全力投入荆州战场。
江东,建业。
吴侯府邸内,孙权面对着案头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书,眉头紧锁。
一份来自曹操的使者,重申“共分荆州”之约,并暗示若江东助其速灭刘备,将来划江而治,共抗北廷亦非不可;
另一份,则是朝廷密使再度呈上的分析,详尽剖析了曹操得荆州后,下一个目标必是江东的利害关系,并“善意”提醒,唯有让曹刘继续互相消耗,江东方能稳坐钓鱼台,甚至伺机取利。
“公瑾,子敬,汝等以为如何?”
孙权将问题抛给了麾下最重要的两位臣子。
周瑜英气勃发的脸上带着一丝冷峻:
“主公,曹操,虎狼也,其言不可轻信。
然刘备,亦非池中之物,坐视其壮大,亦非江东之福。
如今曹刘相持,正合我意。
依瑜之见,当继续维持现状,令其双方流血。
我可遣小股水师,以‘剿匪’、‘巡江’为名,偶尔袭扰曹军粮道,既不使其速胜,亦不让刘备轻易得到喘息。
待其两败俱伤,我再以精锐之师,或取江陵,或图合肥,则主动权尽在我手。”
鲁肃则持重道:
“公瑾之言,老成谋国。
然肃以为,对朝廷亦不可不防。
洛阳誓师,声势浩大,其志非小。
我江东当下之策,仍是‘稳’字当头。
既要让曹刘继续相斗,亦不可过于得罪任何一方,尤其不可让朝廷找到借口东顾。
暗中助刘,当极隐秘,规模亦需控制。”
孙权沉吟良久,碧眼中精光闪烁,最终拍板:
“便依公瑾、子敬之策。
对曹,虚与委蛇,索要更多钱粮军械为实;
对刘,暗通款曲,允其少量物资过境,但绝不出动主力。
我倒要看看,这襄阳城,还能守多久!”
就在南方三方势力于荆襄之地进行着残酷而微妙的角力时,北方的洛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内政变革与力量积蓄。
诸葛亮提出的“固本、砺刃、谋势”三策,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
固本方面,《考效法》的推行遇到了预料之中的阻力。
一些习惯了清谈、怠于实务的旧式官吏怨声载道,部分地方豪强亦对清丈田亩、严核户籍阳奉阴违。
然而,诸葛亮对此早有准备。
他一方面借蔡琰之威,连续罢黜、贬谪了数名考核垫底、民怨较大的郡守县令,擢升了一批政绩卓着的寒门官员,以示决心;
另一方面,令蒋琬、费祎等人组成巡阅使团,分赴各州郡,实地督查《考效法》落实情况,并协助解决推行中的实际困难。
同时,太学培养的新式吏员被大量补充到基层,他们年轻,富有朝气,且精通算学、律法,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率。
尽管仍有杂音,但新政的齿轮,已带着不容逆转的力量,开始隆隆转动。
砺刃方面,格物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无数次谨慎的试验和改进后,“神火罐”的投掷距离和稳定性得到提升,并开始尝试制造依靠扭力发射、射程更远的“猛火油柜”。
而对“惊雷”药粉的研究,则在付出又一名工匠重伤的代价后,终于初步掌握了相对安全的技术,威力虽未大增,但稳定性有所改善,被严格封存,列为最高机密。
工曹辖下的各处工坊日夜赶工,打造着更加精良的环首刀、改进型的强弩和札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名女匠师黄月英改进的强弩可以连射三支弩箭,成为军队的又一利器。
洛阳誓师大会上,新装备的“神火营”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实战演练,那腾空而起、精准落入假想敌阵的幽蓝火焰,让观礼的文武百官与外国使节为之色变,朝廷军威大振。
谋势方面,对刘备的“暗助”悄然进行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