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组合策略,精妙地利用了各方矛盾,以最小的直接介入,撬动最大的战略平衡,充分展现了诸葛亮作为顶级战略家“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便依孔明之策。”
蔡琰当即决断,
“江东、刘备两处密使,即刻选派干练之人前往。
牵制曹军之部署,由你亲自协调。
务必让曹孟德在荆州,啃不下,也放不得!”
“诺!”
诸葛亮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运筹帷幄的光芒。
随着应对荆州变局的方略定下,洛阳新都的建设与新朝制度的推行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新朝仪制与官制革新疏》在经过数次朝议辩论和细节打磨后,终于择吉日正式颁行天下。
新的官制明确了以尚书台为核心、六曹分理的行政架构,大量科举出身的寒门士子被填充进入各级官署,旧有的三公九卿更多转化为荣誉虚衔。
新的礼法则强调了祭祀、朝会的规范性,尤其突出了对军功、技艺,农事的褒奖,试图引导社会风气转向务实与进取。
颁布大典在新建的德阳殿前广场举行。
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文武百官按新制班列,庄严肃穆。
蔡琰携年幼的蔡靖,接受群臣朝拜。
那一刻,煌煌礼仪之下,一个不同于旧汉的、带有强烈蔡琰与诸葛亮个人印记的新朝气象,扑面而来。
然而,制度的推行绝非一帆风顺。
旧有世家对权力被稀释的不满,部分老臣对新礼法的非议,以及在具体执行中遇到的诸多梗阻,都考验着诸葛亮及其团队的智慧与耐心。
蒋琬、费祎等年轻官员被推到前台,负责具体落实,他们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以惊人的韧性和才干,一点点将纸面上的条文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对“功”“德”立论的意识形态构建也在悄然进行。
由朝廷主导的太学讲经、各州郡的官学教化,开始有意识地宣扬“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平定祸乱、再造太平者为大功”的理念,为蔡琰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更深层的理论支撑。
这一日,诸葛亮在视察太学归来后,向蔡琰呈上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科举与人才选拔制度的补充条陈。
他提出,除传统的经义文章外,应增设“明算”、“格物”、“律法”等实用科目的考核,并加大对边地、寒门士子的选拔力度。
“主公,打天下需猛士良将,治天下则需通才干吏。
欲使新朝根基稳固,人才为第一要务。
旧式经学,固可教化人心,然于钱谷刑名、工程营造,往往力有不逮。
故需开辟新途,广纳贤才。”
诸葛亮言辞恳切。
蔡琰看着条陈,心中感慨。
诸葛亮的目光,已然超越了眼前的军事政治斗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他所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骨架,更试图为其注入充满活力的血液。
“准。”
她提笔批红,
“此事亦由你总揽,与太学祭酒、礼曹官员详议细则,逐步推行。”
就在洛阳沉浸于制度创建与人才擘画的宏大叙事中时,南方的荆州,暗流已开始涌动。
曹操的密使果然频繁出入建业,孙权的态度变得愈发暧昧难明。
江夏前线,关羽与江东守军的小规模摩擦时有发生。
襄阳城内,关于刘备欲联合朝廷先取江东的流言悄然传播……
刘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一面加紧整顿军备,派糜竺加强各方外交斡旋,一面不得不分出精力安抚内部可能存在的异动分子。
而这一切,都被洛阳“暗部”的耳目,一丝不落地传回。
“风雨欲来啊……”
诸葛亮看着最新送来的荆州情报,轻声喟叹。
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勾勒未来可能发生的数种局势推演图,以及朝廷的各种应对预案。
他知道,洛阳的定鼎之基能否牢固,与千里之外荆州的这场暗战,息息相关。
而在遥远的益州,曹操站在成都城头,望向东南方向,眼神冰冷而坚定。
夺取荆州,是他打破封锁、扭转战略颓势的关键一子,他绝不会放弃。
一场围绕荆州的惊天风暴,正在平静的表象下加速酝酿。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