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可迁往邺城?河北形胜,城池坚固!”
“长安如何?周秦汉旧都,虎踞关中!”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迁都乃国之大事,关乎气运,关乎各方势力平衡,关乎未来数十甚至上百年的战略布局,无人能不关心。
蔡琰端坐其上,静静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迁都,她早有此意。
彭城虽是她起家之地,但格局太小,确实已无法匹配一个即将一统北方的强大王朝的气象。
洛阳,无疑是最具象征意义的选择,但正如有人所言,残破不堪,重建需耗费海量民力财力。
长安,关中四塞之地,易守难攻,但偏离东方,对未来的江南经略或有不便。
邺城,曹操经营多年,城池宫室现成,但……那里曹氏影响深厚,非是善地。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各方引经据典,争执不下。
最终,诸葛亮再次开口,压下了所有的声音:
“主公,诸位。
迁都之事,关乎国本,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慎。
亮以为,洛阳虽残,然其位居天下之中,乃光武中兴之基,政治意义无可替代。
且司隶新定,迁都于此,可显朝廷扎根中原、混一宇内之决心,更能就近威慑益州之曹操,安抚新附之雍凉。”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具体的步骤:
“然,洛阳宫室残破亦是事实。
亮建议,可分两步走。
首先,立即着手规划、筹备重建洛阳宫室、城垣,此事可由将作大匠负责。
同时,可先移部分中枢机构,如尚书台、部分府库前往洛阳,谓之‘行在’。
待宫室初成,根基稳固,再奉陛下与主公,以及百官,正式迁都。
如此,既可避免仓促行事之弊,亦可逐步完成迁都大业。”
此策既考虑了政治象征,又兼顾了现实困难,步步为营,老成谋国。
蔡琰看着殿下侃侃而谈、已将目光投向未来数十年战略布局的诸葛亮,心中欣慰。
她深吸一口气,朗声道:
“孔明所言,深谋远虑。
迁都洛阳,乃大势所趋。
便依孔明之策,着即成立‘洛阳营造司’,由孔明总领其责,蒋琬(出使回来后)、费祎等协理,统筹迁都事宜!
先立行在,后定国都!”
“臣等领旨!”
殿内响起一片应诺之声,虽然其中必然夹杂着不同的心思与考量,但迁都洛阳的大方向,就此定下。
退朝之后,蔡琰与诸葛亮并肩走在宫苑长廊之中。
“孔明,迁都之事,千头万绪,辛苦你了。”
蔡琰看着诸葛亮清瘦却目光炯炯的面容,轻声道。
“此乃臣分内之事。”
诸葛亮微微躬身,
“只是,迁都洛阳,虽利在长远,然短期内,恐耗费巨大。
新政推行,军备整饬,皆需钱粮。
亮恐……府库难以支撑。”
“无妨。”
蔡琰目光坚定,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可加大盐铁专卖,开发雍凉矿藏。再者,”
她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那些被抄家的逆臣家产,不正可充作营造之资么?”
诸葛亮闻言,默然点头。
他知道,蔡琰为了这个王朝的稳固与未来,已不惜动用一切手段。
“还有,”蔡琰停下脚步,望向西方,
“马超那边……蒋琬此行,务必稳住他。
告诉他,朕期待他在未来南征之中,再立新功,将功折罪。”
“亮明白。”
两人不再言语,目光仿佛一同穿越了千山万水,落在了那残破却承载着无限希望的洛阳故城,也落在了南方那崇山峻岭之后,蛰伏着的最后强敌身上。
迁都的宏图已然展开,一个更加庞大的帝国框架正在构建。
然而,内部的隐患如同马超这般并未完全消除,外部的强敌曹操更在益州舔舐伤口,江东的孙权依旧首鼠两端。
建设与征服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
刚刚经历废后风波与西凉变故的朝廷,能否顺利完成迁都大业,并以此为契机,开启一个真正属于它的鼎盛时代?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