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月余,吕布败逃草原的消息传回彭城。
并未带来预想中的普天同庆,反而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在朝堂内外激起了层层复杂的涟漪。
胜利的喜悦短暂而克制,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蔡琰在麟德殿听取了详细的战报。
成廉的临阵倒戈固然是关键,但吕布在绝境中展现出的恐怖武力,以及他最后仅率数百亲卫便杀出重围、远遁漠北的事实,像一根刺,扎在所有人的心头。
这样一头受伤的猛虎,逃入了广袤的草原,与对他又恨又惧的轲比能比邻而居,未来会酿成怎样的祸患,无人能料。
“陛下,吕布虽败,然其勇冠三军,今遁入草原,若与轲比能勾结,或收拢旧部,必成我北疆心腹大患!
当遣精骑,深入草原,不惜代价,斩草除根!”
有将领激昂请命。
诸葛亮的声音却依旧冷静,他虽未亲临战场最后时刻,但通过战报已洞察全局:
“穷寇莫追,何况是遁入茫茫草原之猛虎。
我军经此一战,亟需休整,北疆民生凋敝,亟待恢复。
若贸然深入,粮草不继,地形不熟,恐反为吕布或轲比能所乘。
当务之急,乃稳固新得之并州北部,安抚降卒,恢复生产,重建防线。”
蔡琰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
她深知,军事上的胜利若不能转化为政治和治理上的稳固,终将是镜花水月。
她下诏,重赏有功将士,尤其是阵前起义的成廉,封列侯,其所部兵马打散后分别编入毛玠、张合军中。
对并州北部新附之地,迅速派遣得力干吏,推行《章武律》与《田亩制度》,减免赋税,招募流民屯垦,试图尽快抹平战乱的创伤。
然而,吕布叛乱的余波远未平息。
朝堂之上,一股暗流开始涌动。
此前主张对吕布采取怀柔乃至联姻政策的官员,此刻噤若寒蝉,而另一部分人,则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刚刚立下大功、声望如日中天的诸葛亮。
这一日,大司马庞统(因谋划有功晋升)在议政之后,留了下来,他性格直率,开门见山:
“主公,北疆初定,然隐患未除。
吕布之叛,足见骄兵悍将之难制。
诸葛孔明,才德兼备,忠心可鉴,更兼此次稳定北疆、谋划平叛,居功至伟。
如今中宫虚位已久,国本不固,若陛下能与孔明……”
他的话未说尽,但意思已然明了。
与之前提议联姻吕布以羁縻不同,此次提议与诸葛亮结合,更多是出于对这位肱股之臣的认可与倚重,希望以此进一步巩固君臣关系,稳定朝局。
蔡琰沉默着。
庞统的话,代表了朝中相当一部分务实派官员的想法。
诸葛亮确实是她最得力的臂助,无论是新政的推行还是战略的谋划,都离不开他。
若与他结合,于公,似乎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核心力量,确保政策的延续;
于私,她对诸葛亮也确有深厚的欣赏与信任。
然而,那条无形的界限——君臣之分,始终横亘在那里。
一旦跨过,未来的朝局会如何?
是君臣一体,固若金汤,还是权柄混淆,埋下更大的隐患?
更何况,她心底深处,那份对郭嘉的追忆与情感,虽被沉重的国事压抑,却从未真正消散。
“士元之意,我已知之。”
蔡琰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
“然婚姻大事,非同儿戏,更关乎国体。
孔明乃社稷栋梁,本宫倚之甚重,此事……容我三思。”
她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再次将此事搁置。
但朝堂内外,关于蔡琰与诸葛长史可能联姻的猜测,却悄然流传开来。
与此同时,科举制度的推广进入了深水区。
第二次规模更大的科举在彭城举行,吸引了来自北方各州,甚至少数来自荆州、江东的寒门士子前来应试。
取士名额增加,授官范围也更广,大量新鲜血液开始涌入各级官府,尤其是在郡县一级,有效冲击了地方豪强和旧有吏员的垄断。
然而,阻力也随之加剧。
尤其是在河北、青徐等世家大族根基深厚的地区,对科举的抵制从暗中的非议转向公开的刁难。
他们或利用掌控的舆论诋毁科举出身的官员能力不足,或是在地方行政中设置重重障碍。
一场围绕选官用人权的无声战争,在朝堂之下激烈展开。
蔡琰对此态度坚决。
她亲自批示,对诬告、排挤科举官员的行为严惩不贷,并下令扩大官学规模,在州郡两级普遍设立“劝学官”,负责选拔、资助贫寒子弟入学,为未来的科举储备人才。
她深知,这是打破门阀垄断、建立真正效忠于朝廷的官僚体系的必由之路,哪怕过程艰难,也绝不能后退。
北疆的战事平息,使得曹操试图趁火打劫的计划落空。
他派去联络吕布的使者甚至没能找到吕布的主力,只能悻悻而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