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城在四面楚歌中风雨飘摇,而彭城朝廷的权威,则在郭嘉病愈后一系列缜密布局下,如同初春的藤蔓,悄然延伸,紧紧抓住这乱世中稍纵即逝的机遇。
讨逆之战,不仅是刀兵相见的沙场争雄,更是心智与权谋的无声战场。
蔡琰与郭嘉,这两位彭城朝廷的核心掌舵者,他们的目光早已穿透淮南的烽烟,落在了更宏大的天下棋局上。
舆论的高地,必须牢牢占据。
在徐庶的高效运作下,一个以朝廷名义构建的讯息网络开始全速运转。
不仅是一批由蔡琰亲自参与审定、文采斐然又饱含力量的讨逆文章被迅速刊印、散发至各州郡,更有许多精心编排的“故事”在市井乡野间流传。
这些故事描绘着袁术称帝后如何在宫中奢靡无度,而淮南百姓如何易子而食的惨状;
又赞颂着彭城朝廷如何心系黎民,天子如何在深宫为苍生祈福,蔡大家如何宵衣旰食处理政务。
每一篇檄文,每一个故事,都如同涓涓细流,反复冲刷着世人的认知,将“悖逆”与“袁术”、“正统”与“彭城朝廷”牢牢绑定。
同时,来自前线的任何一点进展,都被彭城的文胆们精心打磨。
孙策攻克一座堡垒,被渲染成“奉天子诏,奋勇争先,克复要津”;
曹操击退一次反扑,被表述为“承朝廷命,稳扎稳打,彰显王师气度”;
甚至连刘备部队的一次小规模前移,也被描述为“谨遵朝廷方略,步步为营”。
所有这些捷报,都以明发上谕的形式,通过官方驿道和秘密渠道双线传播,务必使天下人形成一种印象:
四方捷报,皆因朝廷运筹帷幄;
诸侯用命,全赖天子威德感召。
这种持续不断的舆论塑造,开始初见成效,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士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彭城,私下议论着这位代天子执政的蔡大家和那位算无遗策的郭祭酒。
然而,蔡琰和郭嘉洞若观火,深知虚名虽能惑众,实权方能立身。
扩展朝廷直接掌控的地盘与力量,是稳固这初生权威的不二法门。
此刻,悬于寿春以北,大将纪灵及其麾下数万兵马,成为了关键中的关键。
被徐庶选中执行这项艰险任务的,是名为陆仁的年轻谋士。
他出身江东陆氏旁支,不仅机敏善辩,更因家族关系对淮南的人情地理、军中将校的脾性了如指掌。
陆仁深知此行关系重大,他巧妙化装成贩卖药材的商贾,凭借对道路的熟悉和对曹操暗探活动规律的掌握,几经周折,犹如一尾游鱼,悄无声息地潜入了纪灵戒备森严的大营。
面对案后端坐、面色沉郁、手按剑柄的纪灵,陆仁毫无惧色,长揖之后,开门见山:
“将军,明人面前不说暗话。袁术倒行逆施,僭号称帝,已失天命人心。
如今寿春已成孤城,四面楚歌,覆亡只在旦夕之间。
将军乃沙场宿将,难道看不清这大厦将倾之势?
难道甘心为这已是众叛亲离的伪帝,赔上自身一世英名与麾下数万弟兄的身家性命吗?”
纪灵眼角微微抽搐,按剑的手指收紧了几分,却依旧沉默。
他何尝不知局势危殆,袁术称帝之举更让他心生寒意,但骤然反叛,又恐背负骂名,且前程未卜。
陆仁察其神色,知他内心动摇,继续加压,语气却愈发诚恳:
“朝廷知将军本是忠义之人,此前效力,或是受其蒙蔽,或是迫于形势。
如今天子圣明,蔡大家更是慧眼识人,特遣在下冒险前来,正是予将军一条弃暗投明之康庄大道。
将军若能在此时举义,便是于国有功,于民有德,乃拨乱反正之第一功臣!
朝廷岂会亏待功臣?
高官厚禄,光耀门楣,保全麾下,皆在此时一念之间!”
他话锋一转,声音渐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肃杀,
“若将军执意要为这独夫民贼殉葬,待天兵破城,玉石俱焚之际,将军纵有万夫不当之勇,可能挡得住雷霆之击?届时,身死族灭为天下笑,将军欲效仿那吕布之下场乎?”
“吕布”二字,如同冰锥,狠狠刺入纪灵心中。
那位勇冠三军却在长安兵败流亡天下的温侯形象,与眼前危局重叠,让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想到军中日渐低迷的士气,想到家中妻儿老小,他额角冷汗涔涔而下。
营帐内死寂良久,只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
终于,纪灵嘶哑着开口,每一个字都仿佛重若千钧:
“朝廷……果真能保我麾下将士周全?又能……予我何等前程?”
陆仁心中巨石落地,知道最关键的一步已然迈出。
他从容不迫,将朝廷预先商定,由郭嘉亲自拍板的优厚条件一一详述:
保留其兵权,封侯爵,其部下将校各有封赏,并承诺其家眷安全。
陆仁特别强调:“此乃天子与蔡大家亲许,金口玉言,绝无更改。然则,时机易逝,风云变幻,望将军当机立断,莫要自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