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前三日,村中心的“闻香书斋”静了。
书斋的门环是个饱经摩挲的铜兽首,叩击时会发出沉闷而悠长的回响。推门而入,一股混杂着陈年宣纸的草木灰、松烟墨的清冽,以及樟木书柜沉郁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跌入一座时间的琥珀。屋内,一排排至顶的书架密不透风,塞满了线装古籍、平装新书,以及不计其数的报刊合订本。阳光从高大的格子窗斜射进来,在空气中投下看得见的光尘,静静悬浮在那些书名之上,许多书脊已泛起毛边,像一位位饱读诗书的老人。
“林哥!”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从后堂快步走出,神情焦灼,怀里护着一本用透明塑料膜包裹的厚重大书,“‘文启集团’的人来了!说要拆了书斋,建什么‘沉浸式数字阅读体验馆’!说这满屋子的‘旧纸堆’‘不高效、不未来’,不如搞成全是电子屏的赛博空间!”
韩林心头一震。他认得这青年,名叫文轩,是书斋老主人赵伯的关门弟子。这孩子寡言,却把书斋的每一本书都视若珍宝,连分类的方法都承袭了赵伯独创的“五行方位法”。韩林的目光落在那本被护在胸前的书上,封皮是深蓝色的绸缎,上面用金线绣着四个字——《闻香书目》。这书斋的气息,是他整个少年时代逃避喧嚣的桃花源。
“是书魂倦了。”一只通体覆盖着棕褐色毛发、尾巴蓬松如伞的小松鼠不知何时已端坐在最高的书架横梁上,圆溜溜的眼睛像两颗黑曜石,闪着智慧的光,“我守着这片文脉六百春秋,只在元代藏书楼大火后见过此状。那年战火焚城,典籍尽毁,读书人或死或散,书斋门可罗雀。后来是一位落魄的进士,倾尽家财搜罗散佚古本,以‘闻香’为号,重聚了人气,斋才得以存续。”小松鼠抖了抖蓬松的大尾巴,声音清脆而古老,“此斋之魂,不在藏书的数量,不在版本的珍稀,而在于寒窗苦读时,指尖拂过书页的触感,和偶得佳句时,心头泛起的涟漪。”
韩林伸出手,轻轻拂过身边一排排书脊。他记得赵伯曾说:“书是有生命的。你看这书页的边缘,被多少双手摩挲过,就有了温度。你闻这墨香,随着年月沉淀下来,就有了故事。读书,是与千百个灵魂的邂逅。”
“拆?就为了几块电子屏幕?”一个穿着剪裁得体的名牌西装的男人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个评估资产的技术员——依然是那个胖子,他的商业版图,如今已触及数字文化产业,“老韩,你这思想得升级了。这破书斋,空间利用率低,隔音效果差。我们建的体验馆,有VR设备,有互动投影,能让人体验‘穿越’到古代,这才是年轻人的消费趋势!”
文轩急得推了推眼镜:“那不一样!赵伯讲过的故事,我看过的批注,都在这书里!那不是数据,是活着的记忆!”
“记忆能变现?”胖子嗤之以鼻,“小子,别太感性。你守着这堆纸,能让村子连接到世界吗?”
韩林上前一步,稳稳地挡在了那排承载着无数故事的《资治通鉴》书架前。昨夜,他在书斋的柜台抽屉深处,发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牛皮纸袋。袋子里没有值钱的东西,只有一沓泛黄的借阅登记簿,和一封夹在扉页的信。信是赵伯年轻时写的,字迹青涩却有力:“吾之愿,非藏万卷书,而在启万人智。一灯如豆,可照一人之途;百家争鸣,可定天下之策。”
“是书脉断了。”小松鼠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忧虑,“它在等一次真正的心与心的共鸣。”
话音未落,韩林手中的牛皮纸袋无风自动,里面的借阅登记簿哗啦啦地翻动起来。无数个名字和日期在他眼前闪现:有备考的学子,有给孩子借童话的母亲,有寻找乡志的学者,有单纯来躲雨避世的旅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与书斋相连的人生。
韩林豁然开朗。他冲到赵伯居住的后堂,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里面陈设简单,一张旧书桌,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博学笃志”的字。他从书桌上拿起赵伯用了几十年的放大镜和一把特制的竹制书签,又从床下拖出一个沉重的樟木箱子。
箱子里,是赵伯毕生的积累:几十本手抄的读书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心得与感悟;一个按“经史子集”分类的私人藏书印鉴集;以及那本被他视若性命的《闻香书目》。
他拿着《闻香书目》回到前厅,高高举起,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诸位乡亲!我韩林,今日要为闻香书斋正名!这不仅是一座书店,是知识的灯塔,是思想的港湾!我决定,跟随赵伯的脚步,不仅守护这些书,更要传承他‘启万人智’的信念!”
他转向胖子,目光平静却坚定:“拆?可以。等我用这些书,点亮十个孩子的梦想,让一百个村民爱上阅读。若是做不到,我韩林,任凭处置!”
全场寂静。胖子的笑容有些僵硬,刚要反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混沌星图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混沌星图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