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御前激辩定乾坤
沈砚秋指尖捏着那张来自汤若望的便笺,薄薄的纸张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异草祸国”四字,像四根冰冷的针,刺破了他刚刚因朝议成功而稍感松弛的神经。魏忠贤的反击,果然来了,而且如此迅疾、如此狠辣,直指命门!
“清鸢,”他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厉,“备车,去徐府。另外,让咱们的人,立刻去查,这‘异草祸国’的论调,是从哪个衙门、哪个御史或者给事中嘴里最先传出来的,背后是谁在推波助澜。”
“是!”苏清鸢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转身安排,步履匆匆,裙摆带风。
沈砚秋又看向窗外沉沉的暮色,对车夫沉声道:“不必回寓所了,直接转道去徐光启徐大人府上。”他必须立刻与徐光启商议对策,种苗北运若被阻,一切宏图皆是空谈。
马车在渐浓的夜色中疾行,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响急促而沉闷。沈砚秋靠在车厢壁上,闭目凝神,脑中飞速盘算。阉党此举,无非是想在“种子”这个根源上卡住他。扣上一个“祸国”的罪名,再动用言官和掌控的衙门拖延、阻挠,甚至暗中破坏,只要拖过春耕时节,他沈砚秋的军令状就成了笑话,到时候……他仿佛已经看到魏忠贤那阴冷的笑容。
到了徐府,管家早已候在门口,直接将沈砚秋引至书房。徐光启正在书房内踱步,眉头紧锁,显然也已收到了消息。见到沈砚秋,他立刻迎上前,语气带着忧愤:“砚秋,你来了!消息你也知道了?简直是荒谬!玉米在泰西诸国广为种植,养民无数,在我大明米脂也已试种成功,何来‘祸国’一说?这分明是有人不愿见辽东军粮得解,不愿见边关安稳!”
“先生息怒。”沈砚秋扶徐光启坐下,自己则站在书案前,目光扫过案上摊开的《农政全书》手稿和一些西洋农学图谱,语气反而冷静下来,“他们越是如此,越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触到了他们的痛处。如今之计,不是辩驳玉米是否‘异草’,而是要确保种苗能顺利、尽快运抵辽东。”
“难啊!”徐光启叹息一声,“他们若咬定‘异草’之名,煽动舆论,再让依附他们的衙门以‘查验’、‘详议’为由拖延,我们纵有陛下旨意,程序上也能被他们拖死!”
“所以,我们不能按他们的节奏走。”沈砚秋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我们必须让陛下再次明确表态,甚至……拿到更直接的通行手谕,绕过那些可能被阉党控制的环节。”
“再次面圣?”徐光启一怔,“今日朝会刚过,若无重大缘由,恐难再见天颜。而且,若阉党抢先发难,在陛下面前坐实‘异草’之名……”
“正因为他们可能会抢先发难,我们才要先发制人!”沈砚秋断然道,“先生,请您立刻整理所有关于玉米在泰西、在米脂试种的详实记录、产量数据,还有您之前关于引进新作物以利国计民生的论述。我们连夜写一份奏章,不仅要驳斥‘异草祸国’的荒谬,更要强调此事关乎辽东稳定、关乎陛下威严——朝议已定,若因小人阻挠而废弛,天威何在?”
徐光启看着沈砚秋那坚定而充满决断力的眼神,心中的焦虑稍稍平复,他深吸一口气:“好!老夫这就整理!拼着这把老骨头,也要在陛下面前,为你,为这利国利民的玉米,争上一争!”
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苏清鸢去而复返,脸色凝重地递上一张纸条:“大人,刚收到的消息。监察御史邓友德,已连夜写好弹劾奏章,明日一早便会呈递御前,内容正是‘参沈砚秋引入西洋异草,动摇国本,其心可诛’!另外,漕运衙门那边也有风声,说接到上官暗示,近日凡有标注‘西洋粮种’北运的船队,需严加盘查,暂不放行。”
“邓友德?他是崔呈秀的门生!”徐光启脸色一变。
沈砚秋接过纸条,看了一眼,随即将其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火苗吞噬纸笺,化为灰烬。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惊慌,反而露出一丝冰冷的笑意:“动作真快。也好,省得我们去找了。”他转向徐光启,“先生,奏章恐怕等不到明天早朝了。我们这就进宫,请求夜叩宫门,面圣陈情!”
“夜叩宫门?”徐光启吃了一惊,这可是有风险的,若非紧急军国大事,极易惹得皇帝不悦。
“事急从权!”沈砚秋语气斩钉截铁,“若等明日邓友德的弹章先到陛下御案,我们再想分辨,就被动了!必须赶在他们前面!”
徐光启看着沈砚秋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决绝,重重一点头:“好!老夫陪你走这一遭!”
夜色深沉,宫门早已下钥。沈砚秋与徐光启手持官身牌子,言有紧急军务需面圣禀奏,经过层层通传,终于惊动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
王体乾穿着便服,打着哈欠来到宫门处,看着肃立在寒风中的沈砚秋和徐光启,皮笑肉不笑地道:“沈侍郎,徐大人,这深更半夜的,有什么天大的事情,不能等到明日早朝再说?陛下已经安歇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