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秋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语气却不容置疑:“王公公,下官确有十万火急之事关乎辽东军务,关乎陛下钦定之策能否施行,迟则生变!恳请公公通禀,若陛下怪罪,下官一力承担!”
王体乾眯着眼,打量着沈砚秋,又瞥了一眼旁边面色沉凝的徐光启,心中念头急转。他自然知道魏忠贤那边的动作,本想借此刁难一番,但看沈砚秋这架势,似乎真有破釜沉舟之意。而且此事涉及辽东军粮,皇帝极为重视,若真误了事,他一个“阻拦军情”的罪名也担待不起。
“罢了罢了,”王体乾摆了摆手,故作无奈,“既然沈侍郎如此坚持,咱家就冒死替你们通传一声。不过陛下见与不见,咱家可不敢保证。”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功夫,有小太监跑来传话:“陛下口谕,宣沈砚秋、徐光启暖阁觐见。”
暖阁内,崇祯皇帝只穿着一件常服,脸上带着被惊扰的清梦的疲惫与不悦,看着跪在下面的沈砚秋和徐光启:“沈爱卿,徐爱卿,何事如此紧急,非要夜闯宫禁?”
沈砚秋叩首,将连夜写好的奏章高举过头:“陛下,臣与徐大人连夜惊扰圣驾,实是因有人欲破坏陛下钦定的辽东军屯大计!玉米推广之事,恐生巨变!”
“哦?”崇祯眉头一皱,接过太监转呈的奏章,却没有立即翻开,“细细说来。”
沈砚秋便将“异草祸国”论调兴起,以及漕运衙门可能借故拖延种苗北运的迹象简要禀明,最后沉声道:“陛下,玉米是否异草,米脂试种成效、徐大人多年研究皆是明证!此物若能推广于辽东,乃边军之福,大明之幸!如今朝议方定,便有人散布流言,意图阻挠,此举非但是与臣为难,更是视陛下圣裁如无物,欲断辽东十数万将士生机!臣恳请陛下明察,下严旨确保玉米种苗即刻北运,若有胆敢拖延、破坏者,以贻误军机论处!”
崇祯听着,脸色渐渐阴沉下来。他对于党争并非一无所知,沈砚秋这话,直接点破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倾轧,并且将问题提升到了挑战皇权和危害军国大事的高度。
就在这时,暖阁外又传来通报声,却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的另一心腹李永贞求见,说是监察御史邓友德有紧急弹章呈递。
崇祯冷哼一声:“让他进来!把弹章也拿进来!”
李永贞进来,感受到暖阁内凝重的气氛,心中暗叫不妙,但还是硬着头皮将邓友德的弹章呈上。
崇祯快速扫过弹章,上面果然尽是“西洋异草,形制古怪,恐有毒害”、“沈砚秋急功近利,引入异物,动摇农耕根本”等语。他越看脸色越青,猛地将弹章摔在御案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荒谬!”崇祯怒斥一声,目光锐利地扫过李永贞,又看向沈砚秋和徐光启,“什么异草祸国!朕看是有人其心可诛!徐爱卿,你来说,这玉米,到底有没有毒害?能不能种?”
徐光启立刻叩首,声音洪亮而坚定:“陛下明鉴!玉米在泰西乃至南洋诸国,皆为寻常民食,绝无毒害!老臣以性命担保!其在米脂试种,亩产五石有余,耐旱耐瘠,正是解辽东军粮困局之良种!邓御史此言,实乃不学无术,闭目塞听,更兼包藏祸心,欲坏陛下安边大计!”
有了徐光启这位当世农学泰斗的力证,崇祯心中再无疑虑。他本就对辽东军粮问题焦头烂额,好不容易看到一线希望,岂容他人破坏?
“好!好一个不学无术,包藏祸心!”崇祯站起身,来回踱了两步,猛地停下,对王体乾和李永贞厉声道:“传朕旨意!玉米推广辽东,乃朕之钦定国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着内阁即刻拟旨,通传漕运及各相关衙门,沈砚秋所需玉米种苗及一应农具、图谱,列为军需急件,沿途州县必须全力保障通行,不得有误!若有延误、刁难者,无论涉及何人,沈砚秋可凭朕此前所赐‘临机专断’之权,先行拿下,严惩不贷!”
“奴婢遵旨!”王体乾和李永贞心头一凛,连忙跪下领旨,背后惊出一身冷汗。皇帝这是动了真怒,并且给了沈砚秋极大的支持和权力。
“沈爱卿,”崇祯又看向沈砚秋,语气稍缓,“朕再给你一道手谕,准你随时可动用八百里加急通道,协调种苗北运事宜。辽东军屯,朕就交给你了,莫要让朕失望,更莫要让辽东将士失望!”
“臣!谢陛下天恩!必竭尽全力,以报陛下信重!”沈砚秋深深叩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这一局,他抢得了先机,赢得了皇帝更明确的背书。
走出暖阁,夜空疏星点点,寒意依旧,沈砚秋却觉得胸中一股热气激荡。他看了一眼身旁如释重负的徐光启,低声道:“先生,我们赢了第一步。”
徐光启抚着胸口,长长舒了口气:“是啊,幸好你当机立断……只是,经此一事,阉党对你我,只怕恨意更浓了。”
沈砚秋望着宫墙深处那一片漆黑的殿宇阴影,目光幽深:“他们恨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先生,种苗北运之路,现在看似通了,但……恐怕也不会太平静。”
喜欢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