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吏仔细看着那张纸,将上面的名字和地点牢牢记住,然后接过纸张,就着蜡烛的火苗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老夫明白了。此事需耐心和时机,急不得。”
“我们有的是耐心。”沈砚秋看着跳动的火焰,眼神幽深,“赵德福以为我们退了这一步,就会一直退下去。他错了。退这一步,是为了看清他们的虚实,找到真正能一击致命的弱点。”
就在这时,书房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一名值守的衙役在门外低声道:“大人,李主簿求见,说是有关于赋税改革的要事禀报。”
沈砚秋与王书吏交换了一个眼神。李主簿此刻前来,绝不仅仅是为了赋税改革。
“请他进来。”沈砚秋整理了一下衣袍,坐回椅中,脸上恢复了平日那种带着几分书卷气的沉静。
王书吏则迅速将桌案上的信件、口供等物收拢,悄无声息地退到一旁的书架边,假装整理文书。
李主簿推门而入,脸上堆着惯常的、略显虚伪的笑容,先是行礼,然后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整个书房,尤其在王书吏身上停留了一瞬。
“李主簿有何要事?”沈砚秋语气平淡地问道。
“回大人,是关于您之前提的‘按实田亩征税’的章程。”李主簿拱拱手,“下官与几位乡老初步议了议,大家都觉得…觉得大人为民之心可嘉,只是此举牵涉颇广,恐生变故啊。不少乡绅都颇为忧虑,担心朝廷法度反复…”
他絮絮叨叨地说着,话里话外无非是困难重重,希望沈砚秋知难而退。
沈砚秋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划着,仿佛在思考赋税的问题,心中却是一片清明。李主簿的到来,与其说是汇报,不如说是一种试探,试探他在经历了与王府的正面冲突和知府的施压后,还有多少锐气和决心推动改革。
“……故此,下官以为,此事是否暂缓…”李主簿终于说到了重点。
“不必暂缓。”沈砚秋抬起眼,打断了他,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赋税乃国之根本,亦关乎米脂民生休戚。虽有困难,更需我辈尽力厘清。章程既然已定,便按章程一步步来。若有乡绅不解,你可将他们请来县衙,本官亲自与他们分说。”
李主簿脸上的笑容僵了僵,似乎没料到沈砚秋态度依旧如此强硬,只得讪讪道:“大人既有决断,下官…下官遵命便是。”
“有劳李主簿了。”沈砚秋端起桌上的茶杯,这是送客的意思。
李主簿只好躬身告退。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王书吏走到沈砚秋身边,低声道:“他怕是来探风声的。”
“无妨。”沈砚秋抿了一口早已凉透的茶,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让他们猜去。我们明面上继续推赋税改革,吸引他们的注意。暗地里…”他看向王书吏,眼神交汇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王书吏重重地点了点头。
夜色渐深,县衙内外一片寂静。沈砚秋独自一人站在院中,仰头望着被乌云遮蔽的朦胧月色。巡按御史的回信像一根投入湖面的石子,虽然没有激起惊涛骇浪,却让水面下的暗流涌动得更加剧烈。
喜欢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