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如擂鼓,瞬息即至。五六骑剽悍人马卷着烟尘冲上坡地,呈半扇形倏然散开,动作整齐划一,瞬间便将沈砚秋与地上三名歹徒围在中间。来人皆着赤红色绢布甲,外罩如云纹的青色罩甲,腰佩绣春刀,帽檐下眼神锐利如鹰隼,周身散发着一股混合着血腥与权势的凛冽气息——正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
沈砚秋心头剧震,握着匕首的手指关节微微泛白。他飞快地扫视一眼,这群锦衣卫显然训练有素,绝非偶然路过。是敌是友?若是赵万春余党买通的……他不敢细想,全身肌肉瞬间绷紧,脑海中残页上的搏命招式疯狂闪动,准备应对最坏的情况。
为首一名千户模样的军官,约莫三十许岁,面容冷峻,目光如刀,先是扫过地上呻吟的护院头目和昏迷的另外两人,最后才落到持匕而立、衣衫略显凌乱却眼神沉静的沈砚秋身上。他并未立刻拔刀,反而微微抬手,止住了身后下属可能有的动作。
“何人在此械斗?”千户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目光锁定沈砚秋,“看你像个读书人,为何与这些江湖匪类纠缠?手中利刃,又从何而来?”
沈砚秋心念电转,从这千户的问话和并未立刻动手的态度来看,似乎并非赵万春一伙。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眼下绝不能露怯,更不能让对方误以为自己是行凶之人。他缓缓将匕首刀尖朝下,以示并无敌意,但并未松开——在这完全陌生的力量面前,必要的自保手段不能丢弃。
“学生沈砚秋,绍兴府新科举人,欲赴京参加会试。”他声音清晰,尽量保持平稳,同时伸手指向地上那痛苦蜷缩的护院头目,“此人乃是绍兴粮商赵万春昔日护院头目,因学生此前揭发赵万春囤粮抬价、致其抄家而怀恨在心,纠结同党于此钱塘江畔‘望潮亭’设伏截杀,欲取学生性命。学生被迫自卫,方才将其制服。至于这匕首,乃是从那昏迷歹徒手中夺来。”
他语速不快,但条理分明,直接点明自身身份、对方来历及冲突缘由。举人的功名是一层护身符,而“赵万春”这个名字,更是他抛出的关键。
“赵万春?”那千户眉头微不可察地一挑,眼神中锐光更盛,“可是那个因囤粮、勾结山贼已被抄家处置的赵万春?”
“正是此人!”沈砚秋捕捉到对方眼神的变化,心中稍定,知道赌对了方向。他立刻趁热打铁,从怀中取出那份原主珍藏、之前用于指证赵万春的“囤粮清单”副本(离绍前他特意抄录了一份以备不时之需),双手呈上,“此乃学生之前收集的赵万春囤粮部分证据,请大人过目。地上此人,学生认得,确是赵家护院无疑。学生怀疑,赵万春虽已倒台,但其残余党羽并未肃清,仍在为非作歹,甚至可能涉及更深的勾结!”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既陈述已知事实,又将话题引向“更深勾结”,旨在引起锦衣卫更大的兴趣。他知道,对于锦衣卫而言,地方豪绅的罪证或许寻常,但若涉及“党羽未清”、“更深勾结”,则可能牵出更大的案子,这正是他们立功的方向。
千户接过那张墨迹清晰的清单,快速扫了几眼,上面罗列的粮食种类、数量、仓库地点一应俱全,绝非临时伪造。他再低头看了看地上那护院头目,虽然因肩骨碎裂痛苦不堪,但其衣着体貌,确实带有豪绅家养打手的痕迹,与寻常山贼流寇迥异。
“哼,赵万春的案子,本官亦有耳闻。没想到还有漏网之鱼敢如此猖狂,竟敢截杀有功名的举子!”千户冷哼一声,将清单折好收起,目光再次投向沈砚秋时,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探究,“你说他们在此设伏,你一人如何制服这三个持械凶徒?”
这才是关键。一个文弱书生,面对三名明显有备而来的凶徒,不仅毫发无伤,反而将对方打得一重伤两昏迷,这实在有悖常理。
沈砚秋心知这个问题避不过去,他早已准备好说辞。他微微躬身,脸上适当地露出一丝后怕与庆幸交织的神情:“回大人,学生自幼体弱,为强身健体,曾偶得一游方道人指点过几手粗浅的擒拿技巧,多是些借力打力、攻其不备的笨法子。”他避重就轻,绝口不提现代格斗术,“加之这些匪类以为学生必无还手之力,心存轻视,学生才侥幸利用地形,先以石子扰其视线,再趁其不备,近身突袭为首者得手。若非大人及时赶到,学生恐怕……已是凶多吉少。”
他这番解释,将胜利归因于“粗浅技巧”、“对方轻视”和“侥幸”,既解释了结果,又不过分凸显自身武力,符合一个“偶得机缘”的书生形象,不至于引人过度怀疑。
千户盯着他看了片刻,似乎在判断他话语的真伪。沈砚秋坦然与之对视,眼神清澈,带着劫后余生的些许慌乱,却又努力保持镇定。半晌,千户嘴角似乎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粗浅技巧?能瞬间放倒三名持械悍匪,你这‘粗浅技巧’倒是不凡。”他并未深究,话锋一转,“不过,临危不乱,思虑清晰,倒是块好材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