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非遗工坊的木门是老式的对开扇,推开时发出“吱呀”一声闷响,像是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时光。
屋内光线不算亮,几扇高窗透进细碎的阳光,落在靠墙摆放的木工架上,架上整齐码着刨子、凿子、墨斗,木头上的包浆泛着温润的光。
林舟的父亲林建国站在屋子中央,手里捏着一块打磨光滑的桃木,眼神里带着几分忐忑,还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期待。
“王师傅,您再看看,这无人机的支架,用榫卯结构真的能行?”林建国的声音不算高,带着对老手艺的敬畏。
他对面坐着的是邻村的老木匠王守信,头发已经全白了,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握工具而有些变形。
王守信手里拿着林舟团队设计的支架图纸,眉头拧成一个疙瘩,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他也没顾上推。
“不行不行,”王守信把图纸往桌上一拍,声音洪亮,“你们这图纸看着花哨,全是螺丝螺母拼起来的,哪有榫卯结实?这无人机飞上天,风吹日晒的,说不定哪天就散架了!”他拿起手边的一把凿子,在桃木上轻轻敲了敲,“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一榫一卯扣着,能管几十年,你们这现代玩意儿,看着精贵,不经造。”
林舟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之前损坏的无人机支架,上面的螺丝已经松动,边缘还有磕碰的痕迹。
“王师傅,您说的没错,榫卯结构确实结实,但无人机需要轻量化,传统榫卯太重,会影响续航。”他把支架递过去,“您看,之前我们用的金属支架,虽然轻便,但不耐摔,村里的地块不平,无人机降落时很容易磕坏。我们想请您帮忙,把榫卯结构简化,结合现代材料,既保证结实,又能减轻重量。”
王守信瞥了一眼那损坏的支架,没说话,拿起自己的墨斗,在桃木上弹出一道笔直的墨线。
“我做了一辈子木匠,只认木头,不认什么现代材料。”他手里的凿子顺着墨线往下凿,木屑簌簌往下掉,“你们年轻人总想着创新,可忘了老祖宗的规矩,榫卯讲究的是‘天圆地方’,扣合得严丝合缝,少一分都不行。”
林建国叹了口气,走过去帮王守信递工具:“王哥,我知道你守着老手艺不容易。当年我尝试机械化耕种,就是因为设备不耐用,最后闹得人心涣散。现在儿子想搞智能农业,我心里也没底,但这无人机确实能帮村民省不少力,精准施肥浇水,产量能提三成。”他指了指窗外的试验田,“您看那片苹果园,之前浇水不均,果子大小不一,现在用无人机灌溉,每棵树的水量都一样,今年的苹果长得又大又甜。”
王守信手上的动作顿了顿,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处的果园,眼神里闪过一丝动容。
他放下凿子,拿起林舟递过来的现代材料样品,用手指捏了捏,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这玩意儿叫碳纤维?轻飘飘的,能结实吗?”
“您别看着轻,强度比钢铁还高。”林舟立刻解释,“我们想把碳纤维做的骨架,和您的榫卯结构结合,支架的连接处用简化的穿带榫,既轻便又牢固。您是老行家,只要您肯出手,肯定能找到最合适的结合方式。”
这时,林舟的堂弟林浩抱着一台无人机走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王爷爷,这是我们最新的样机,您看看,支架要是能改进,它就能飞得更稳,还能多带些农药,一次能喷二十亩地呢。”
林浩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一直偷偷支持林舟,之前还帮着藏设备说明书。
王守信盯着无人机看了半天,突然拿起自己的木工尺,量了量支架的尺寸,又在纸上画了几个草图。
“我可以试试,但丑话说在前头,要是做出来不行,你们可别怨我老顽固。”他的语气缓和了不少,“我这辈子就跟木头打交道,土地是咱农民的根,木工手艺是我的根,要是能让根接上新时代的枝,我也乐意。”
林建国脸上露出笑容,拍了拍王守信的肩膀:“王哥,谢谢你!要是成了,这支架就叫‘榫卯智能架’,让大家都知道老手艺也能配新科技。”
王守信没说话,重新拿起凿子,这次的动作比之前轻柔了许多。
他在碳纤维骨架上标记出榫卯的位置,又用砂纸仔细打磨着桃木连接件。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专注的脸上,皱纹里仿佛都盛满了时光的温度。
林舟看着父亲和老木匠一起忙碌的身影,心里一阵温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没有想象中的针锋相对,反而在相互理解中,慢慢找到了融合的可能。
第二幕
村口的大槐树又抽出了新枝,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
往常这个时候,村口只有几个老人坐着聊天,今天却格外热闹,几辆大巴车停在路边,下来一群背着背包、拿着笔记本电脑的年轻人,引得村民们纷纷围了过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