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激动的奔跑,也没有夸张的呼喊,他们只是隔着几步的距离,加快了脚步,然后自然而然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个拥抱,比在慕尼黑机场那一次冬日相聚,少了几分激动不安,多了几分尘埃落定的安心与深沉的归属感。凌空的手臂环住她的腰背,感受到她真实的温度和微微的颤抖;苏暮雨的脸埋在他胸前,贪婪地呼吸着那混合着淡淡洗衣液清香和长途飞行气息的、独属于他的味道。
“欢迎回家。”她的声音透过衣料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却无比清晰。
“嗯,我回来了。”凌空收紧手臂,下颌轻轻抵着她的发顶,声音低沉而稳定,心中被一种巨大的、平静的幸福所充满。所有的漂泊感,在这一刻,彻底消散。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凌爸爸凌妈妈,以及苏爸爸苏妈妈也都来了,四位老人站在一起,看着相拥的两人,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欣慰和喜悦笑容。凌妈妈甚至悄悄抹了抹眼角。家的温暖,亲人的等候,瞬间驱散了凌空跨越洲际飞行的所有疲惫。
、“‘新巢’的营造:选址、规划与共同的期待”
凌空回国后的首要大事,自然是安定下来,并与苏暮雨开始共同规划未来。他没有选择回到熟悉的飞云县小城,也没有立刻接受北京某个顶尖高校抛来的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而是几乎毫不犹豫地将目光投向了苏暮雨工作和发展的城市——上海。这里不仅有他深爱的恋人,也有更多与他“分布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群体智能”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能为他的学术生涯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在苏暮雨的提前考察和帮助下,他们很快在离她公司通勤方便、同时又靠近地铁线的一个不算太新的小区里,租下了一套面积适中的两居室公寓。房子是南北通透的户型,客厅带着一个视野开阔的阳台,阳光可以毫无遮挡地洒进来。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拥有的“家”,是他们结束漫长异地恋,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
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忙碌而甜蜜的“筑巢”气息。他们一起逛遍了附近的家居市场和线上平台,兴致勃勃地挑选着每一件家具和软装。凌空偏好简洁、线条利落、功能至上的现代风格,倾向于选择黑、白、灰等基础色调;而苏暮雨则更倾心于能营造温暖氛围的原木元素、柔软布艺,喜欢加入一些莫兰迪色系的小装饰。
“这个沙发坐垫是不是太硬了?我觉得长时间坐着可能会不舒服。”苏暮雨在体验了几款样品后,对凌空看中的一款设计感很强的沙发提出了异议。
“但它的框架很结实,支撑性非常好,适合我这种经常需要久坐看书、写代码的人。”凌空从人体工学和耐用性角度据理力争。
“那……我们能不能选个折中的方案?就买这个沙发,然后另外配几个厚实柔软、颜值高的抱枕和腰靠?”苏暮雨眨眨眼,提出了一个充满生活智慧的解决方案。
“好主意。”凌空从善如流,立刻接受了这个既能满足功能性又不失舒适与美观的建议。
类似的友好“协商”与最终达成一致,发生在挑选窗帘的颜色和材质(遮光性 vs 透光性)、餐桌的形状(圆桌更温馨 vs 方桌更省空间)、甚至厨房碗碟的花色(纯白简约 vs 手绘小清新)上。每一次讨论,每一次共同决策,都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共同生活细节有了更具体的想象,也让他们更加了解彼此的喜好与底线,感受到了彼此磨合、相互包容的乐趣。他们特意将那本从高中时代开始、记录了无数回忆的厚重剪贴簿,带到了新家,郑重地放在了客厅书柜最显眼的位置。里面贴满了电影票根、旅行照片、手写纸条,记录着他们从青涩到成熟的所有足迹,也预示着他们将在这个新的空间里,续写属于他们的、更加绵长的新篇章。
、“‘烟火’气的日常:三餐四季与磨合的温情”
真正开始同居生活,才算是真正走进了彼此最真实、最日常的世界。凌空延续了在德国养成的自己下厨的习惯,并且因为国内食材市场的丰富和调味品的琳琅满目,让他这个“理工厨男”有了更多探索和发挥的空间。他们大致分工:凌空负责工作日下班后的晚餐,苏暮雨则承包了周末睡到自然醒后的Brunch(早午餐)以及厨房的后续清洁工作(凌空负责用洗碗机完成洗碗步骤)。
起初,这充满烟火气的协作也闹过一些小笑话。凌空习惯了德国厨房的精准计量,做中餐时也习惯性地拿着电子小秤称盐称糖,甚至还想用量杯控制酱油的毫升数,被系着围裙在一旁观摩的苏暮雨笑着制止:“凌大博士,中餐的灵魂在于‘适量’和‘少许’,靠的是经验和手感!你这样是炒不出‘锅气’的!”
还有一次,凌空想给苏暮雨一个惊喜,偷偷尝试复刻她最爱吃的、她妈妈拿手的糖醋排骨。结果因为对老抽的上色能力预估不足,又担心不熟而焖煮时间过长,导致糖色炒过火,排骨变得黑乎乎,差点把不粘锅底也粘掉一层。最后还是苏暮雨听到厨房里的动静不对,挽起袖子出手“拯救”,才勉强端出一盘卖相不佳但味道尚可的成品。两人对着那盘堪称“黑暗料理”的糖醋排骨,哭笑不得,最后就着自嘲和欢乐,还是把它消灭干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