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神父那里“偷师”了些西方数学和科学知识,又凭借着穿越者的身份掌握了不少超越时代的见识,马骥那颗沉寂已久的“好为人师”之心,再次蠢蠢欲动起来。他觉得,光跟番鬼们交流不过瘾,这些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也得让咱大明的同胞们见识见识,让他们开开眼,了解一下“世界大势”和“科学真理”,不能再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那位曾听过他讲解勾股定理的老秀才刘敬之,在澳门开了一间小小的蒙学私塾,平日里教几个顽童识字、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刘秀才虽然性格迂腐,恪守圣贤之学,但上次被马骥那套“数学符号”和“勾股定理”震撼到了,觉得此人虽然言行放诞、不拘小节,但肚子里或许真有些与众不同的“歪才”。这日,他犹豫再三,还是派人给马骥捎了个话,邀请他来自己的私塾,给学生们“随便讲讲新鲜事物”,开拓一下眼界。
马骥接到邀请,简直是喜出望外,立刻满口答应下来。他早就想找个机会展示自己的“学识”了,这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连夜在脑子里构思授课内容,决定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与中国的孔孟之道结合起来,搞一套“马氏混编教学法”,既显得有深度,又能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第二天一早,马骥穿戴整齐,精神抖擞地来到了刘秀才的私塾。私塾设在一间简陋的民房里,房间不大,墙壁是斑驳的土墙,地面铺着青石板,靠墙摆放着几张破旧的木桌木凳,桌上放着毛笔、砚台、宣纸和几本翻得卷边的启蒙读物。
此时,七八个年纪不等的孩童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最小的约莫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出头。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小褂子,梳着总角,好奇地打量着这位新来的“马先生”,眼神中充满了童真与好奇。刘秀才则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论语》,准备旁听,脸上带着几分期待,又有几分担忧。
马骥清了清嗓子,走到教室前方的讲台上,拍了拍手,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给你们上课的马先生!”他声音洪亮,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今天,我们不念‘人之初,性本善’,也不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了,我们来讲讲这世界有多大,讲讲那些你们从未听过的新鲜道理!”
这番开场白顿时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瞪大了眼睛,小声地议论起来:“世界有多大?难道不是天圆地方吗?”“新鲜道理?是什么道理啊?”
刘秀才坐在后面,眉头微微皱了起来。他觉得马骥一上来就抛弃圣贤之学,实在有些不妥,但还是耐着性子听了下去。
马骥拿起桌上的炭笔,在一块提前准备好的木板上,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同学们,大家看!这个,就是我们脚下的大地!它不是平的,也不是方的,而是一个巨大的球!我们叫它地球!”
“球?”孩子们都惊呆了,一个胆子大、梳着冲天辫的小男孩站起来问道:“先生,地是圆的,那住在地球另一边的人,岂不是会掉下去?”
“问得好!”马骥赞赏地看了小男孩一眼,鼓励道,“这位同学很有想法!这是因为,地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万有引力’!就像我们之前见过的吸铁石能吸铁一样,地球也能把我们、把房子、把江河湖海,甚至把天上的月亮和星星都吸住!所以,无论住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不会掉下去!”
他顿了顿,怕孩子们听不懂“万有引力”这个陌生的词汇,又赶紧补充道:“这个‘万有引力’,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位叫‘牛道人’的隐士发现的!他隐居在深山里,观察天地万物,终于发现了这个伟大的道理!”他毫不犹豫地把牛顿的理论“中国化”,安在了一个虚构的“牛道人”身上,免得暴露自己的来历。
刘秀才坐在后面,脸色越来越难看。地圆说他在一些西方传教士的书籍里见过,勉强还能接受,但这“万有引力”和“牛道人”,就纯属无稽之谈了,简直是对圣人之学的亵渎。他忍不住咳嗽了一声,想提醒马骥,但马骥根本没理会他,继续兴致勃勃地讲课。
“同学们,地球上不止我们大明一个国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国家!”马骥又在地球仪旁边画了几个小小的圆圈,“有佛郎机国,就是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番鬼来自的地方;有红毛番国,他们的船很大,火炮很厉害;还有遥远的非洲,那里的人皮肤像黑炭一样黑;还有美洲,那里就是我们吃的玉米和红薯的故乡!”
他把食物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孩子们顿时更感兴趣了。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举手问道:“先生,美洲很远吗?我们能去那里吃玉米和红薯吗?”
“很远很远!”马骥笑着说道,“要坐很大的船,在海上航行好几个月才能到达!不过没关系,我们虽然去不了,但可以把玉米和红薯的种子种在我们大明的土地上,这样我们就能天天吃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