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停之后,园子里的空气格外清新,饱含着湿润的水汽,深吸一口气,仿佛能洗涤肺腑。地面上的青石板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反射着天光。树叶和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轻轻一碰,便会滴落下来。马骥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前行,看着雨后的园林,洗尽铅华,清润空灵,别有一番韵味。
让马骥最为着迷的,还是园中的那些漏窗。拙政园的漏窗多达几十种,图案各异,有冰裂纹、梅花纹、扇形、圆形、菱形等等,每一扇都独具匠心。马骥发现,同一扇漏窗,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所“框”出的景色也截然不同。
清晨,阳光柔和,一扇圆形漏窗可能框着一枝带露的海棠,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像是镶嵌在粉色花瓣上的珍珠;中午,阳光强烈,同一扇漏窗可能映着几竿翠竹的剪影,竹叶的轮廓清晰分明,充满了力量感;傍晚,夕阳西下,漏窗则可能嵌着一角被夕阳染红的飞檐,色彩绚丽,格外壮丽。
有一次,马骥听说“海棠春坞”的一扇冰裂纹漏窗在夕阳西下时,能框住远处北寺塔的剪影,形成“塔影入窗”的奇景。为了亲眼目睹这一美景,他特意提前半个多时辰就来到“海棠春坞”,蹲守在漏窗旁。
他耐心地等待着,看着太阳一点点下沉,光影一点点变化。一开始,漏窗里框着的是院中的几株海棠树,枝叶繁茂,绿意盎然;随着太阳西移,光影渐渐倾斜,漏窗里的景色变成了院外的竹林,竹叶婆娑,摇曳生姿;又过了一会儿,远处的北寺塔渐渐出现在漏窗的视野中,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随着太阳继续下沉,塔影越来越清晰,最终完整地“嵌”在了冰裂纹漏窗之中,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天然画卷。
马骥看得目瞪口呆,心中充满了震撼。他没想到,一扇小小的漏窗,竟然能将远处的塔影框入其中,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致。这大概就是文震亨所说的“借景”吧,将园外的景物“借”入园中,拓展了空间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叹为观止。
就在他沉醉于这美景之中时,天空突然下起了一阵急雨。雨点来得又快又猛,打在漏窗上,发出“噼啪”的声响。马骥来不及躲闪,被雨水淋成了落汤鸡。他狼狈地跑回住处,一边擦着湿漉漉的头发,一边却忍不住回味刚才雨打漏窗、塔影朦胧的瞬间,觉得那景象似乎比晴天时的“塔影入窗”更具韵味,更有意境。
他想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别人,于是找到了在园子里修剪花木的老花匠。老花匠姓陈,已经在拙政园工作了几十年,对园中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马骥拉着陈老花匠,手舞足蹈地描述着自己看到的“塔影入窗”和雨打漏窗的景象,还用上了“光影构图”“色彩饱和度”“意境营造”等现代词汇。
陈老花匠听得一脸茫然,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等马骥说完,他慢悠悠地说道:“小哥,你说的这些俺听不懂。俺只知道,这园子啊,就是好看。春有花,夏有荷,秋有月,冬有雪,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样子,慢慢看,慢慢品,总能发现不一样的好。”
马骥愣了一下,随即也笑了。是啊,何必用那么多复杂的名词去解释呢?园林的美,不在于那些华丽的辞藻,而在于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慢慢看,慢慢品,享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从那以后,马骥更加沉醉于园中的四季变换和晨昏美景。他会在春天去看“海棠春坞”的海棠花开,繁花似锦,娇艳动人;夏天去“远香堂”赏荷,感受“荷风送香,香远益清”;秋天去“留听阁”听秋雨打残荷,体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冬天则盼着下雪,看白雪覆盖下的园林,银装素裹,宛如仙境。
他胸口的挂坠,随着马骥心态的沉淀和观察的深入,吸收能量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细腻和持续。它仿佛一个贪婪的鉴赏家,沉醉于这“时序流转”“光影变化”中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意境能量,悸动变得柔和而充满韵律,光芒也愈发温润内敛,达到了一个新的能量积累高潮。
马骥知道,自己或许永远也成不了文震亨那样的文人雅士,永远也无法完全领略园林艺术的精髓,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园子里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学会了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美。这就足够了。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