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我见过很多人选择丁克,也见过很多人不追求物质,他们不就是在反抗基因吗?”确实,人类和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自我意识”,能意识到基因的操控,并且尝试反抗。就像提线木偶突然有了自己的思想,发现了身上的线,开始尝试挣脱。可这种反抗,往往很难彻底——因为基因的“程序”已经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本能深度绑定了。
比如选择丁克的人,可能会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内心也会偶尔产生“是不是该有个孩子”的动摇;不追求物质的人,可能会在看到别人拥有更好的生活时,心里闪过一丝羡慕。这些动摇和羡慕,就是基因在“提醒”我们:“别忘了你的使命,别忘了传递我。”我们能暂时压制这种本能,但很难完全消除它——因为基因已经在我们的身体里存在了几百万年,而人类的自我意识,不过是最近几万年才发展起来的。就像一棵长了几百万年的大树,根系早已深深扎进土壤里,你想一下子把它拔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深夜仰望星空时,我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地球在宇宙里像一粒尘埃,而我们在地球上,又像尘埃里的尘埃。可当我们知道自己可能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时,这种“渺小感”会变得更强烈:原来我们不仅在宇宙面前微不足道,在自己的身体面前,也不是“主人”。
但这种“渺小感”,不是为了让我们陷入绝望,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可能被基因操控,不是为了“躺平”,说“反正都是提线木偶,努力也没用”,而是为了在了解“真相”之后,做出更自主的选择。
就像你知道了自己是提线木偶,不是要放弃挣扎,而是要仔细观察身上的“线”——哪些是基因的操控,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你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但这不是“对抗基因”,而是你经过思考后,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更符合我的需求”;你可以选择不追求奢侈品,但这不是“故意跟基因作对”,而是你觉得“简单的生活更快乐”。当你能分清“基因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时,你才真正开始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基因的“工具”。
我们是谁?是基因的容器,还是命运的主宰?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思考本身,就是对基因操控的一种反抗。当我们仰望星空时,除了感到渺小,更应该感到庆幸:我们是唯一一种能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提线木偶”的生物,也是唯一一种有机会挣脱“提线”,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的生物。
接下来,我们将更深入地探索基因的“自私”本质——它如何操控生物的行为,如何在进化的长河里“不择手段”地延续自己,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甚至我们的未来。而了解这一切的目的,不是为了“责怪”基因,而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自主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毕竟,就算是提线木偶,也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跳一支不一样的舞。
第二小节:基因的自私——生命的底层逻辑是冷血算计吗?
当我们说“基因是自私的”,你或许会立刻皱起眉头:这难道是在否定生命里的温暖与善意?难道母亲为孩子牺牲、朋友间互帮互助,本质上都是一场冷血的算计?其实不然。《自私的基因》里反复强调,基因的“自私”绝非道德层面的批判,它无关善恶,只是一种刻在基因序列里的生存本能——就像沙漠里的植物会拼命向地下扎根,只为争夺稀缺的水分,这不是“坏”,只是为了活下去。
要理解这种“自私”,首先要回到基因的核心目标:尽可能多地复制自己,让自己在进化的长河里永久存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基因会根据环境,演化出不同的“策略”,而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就是其中最经典也最容易被误解的两种。
先说说亲缘选择。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动物会“舍己为亲”?比如蜜蜂里的工蜂,一生都在为蜂后和幼虫觅食、筑巢,自己却没有繁殖能力;比如草原上的瞪羚,发现天敌时会高高跃起发出警报,这会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中,却能让同伴及时逃跑;再比如人类社会里,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看似“无私”的行为,背后都藏着基因的精密计算。
道金斯在书中举过一个关键例子:假设有一个“利他基因”,它会让个体愿意帮助亲属。当这个个体为了保护亲属而牺牲时,虽然它自己的基因无法直接复制,但亲属身上携带的、与它相同的“利他基因”,却能因为得到保护而存活下来,并传递给下一代。基因不在乎“哪个个体存活”,只在乎“自己的拷贝是否存续”。就像一棵大树,哪怕主干被折断,只要根系还在,只要分枝能继续生长结果,它的基因就能延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