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东吴四大都督更替频繁,皆因统帅之才匮乏。
如今大蜻虽英才云集,可周瑜仍在孙策帐下效力,吕蒙、陆逊尚隐于乡野,庞统与诸葛亮年纪尚幼。
徐元直虽可用,却无大战指挥之经验,资历也难以服众。
次日清晨。
天光初透,朝霞映城。
荀攸手持大蜻符令,来到城南一处宅院。
“先生来了。”
徐庶开门迎客,恭敬行礼。
荀攸目光扫过院中忙碌的身影,笑道:“令堂正在做早饭?”
“正是。”徐庶点头,“学府今日休沐,家中田地也已托人耕种。
学生打算用过饭后抄些书卷,凑些来年的束修。”
“元直。”荀攸眉头微皱,“我记得当初征淮南时,军议司和兵部对你多有赏赐,怎会如此拮据?”
徐庶端茶递上,答道:“学生长年在学府读书,母亲年迈不便劳作,只得雇人代耕,花费不小,多备些银钱也好安心。”
“唉……”荀攸摇头轻叹,神色复杂。
这时,徐母走入厅堂,眼神明亮:“可是主公有差遣?若真用得上我儿,他绝不能推辞,否则老身定不饶他!”
“娘!”徐庶无奈苦笑。
“元直。”荀攸取出符令,正色道:“大蜻即将发兵交州,子敬需回中枢主持大局,故以子义掌两郡都督。
此人善战,但谋略稍逊。
主公特召你为都督参军,士元为都督主簿。
你们熟悉淮南事务,此去务必协力稳固两郡防务!”
“属下领命!”
徐庶双手接过符令,神情肃然,宛如利刃出鞘,锋芒毕露。
荀攸起身叮嘱:“记住,你们的任务只是辅佐子义守土安民。
若此事得成,你不日便可入主军议司。
至于士元,还需历练沉淀。”
“学生铭记于心。”
徐庶伏地叩首,行大礼谢恩。
启用徐庶与庞统,实乃无奈之举。
荀攸、刘晔本可镇守淮南,执掌都督之权。
但他们需留在大蜻统筹交州战事后勤,故只能派遣徐庶、庞统为副,由太史慈出任两郡都督。
四日后。
司天卫快马加鞭,飞渡长江。
寿春都督府内。
太史慈与董袭同时赶到。
“都督!”
二人抱拳行礼,声如洪钟。
鲁肃微微颔首,指向堂前使者:“这位是从大蜻来的司天卫,专程送来军议司军令,故召你们前来议事。”
“子敬先生。”
司天卫呈上两卷文书,言道:“宣读就不必了,我须尽快返程。”
“也好。”鲁肃含笑应允。
“告辞。”
司天卫转身离去。
太史慈目送其背影,皱眉问道:“曹操攻南阳,吕布动沛国,难道主公是要我们在淮南有所动作?”
“莫急。”鲁肃笑着展开文书。
刹那间,堂中似陷入死寂。
“都督?”董袭焦急追问,“可是开战军令?”
“非也。”鲁肃深吸一口气,面向大蜻方向深深一拜,“我原不过临淮一介商贾,蒙主公厚爱至此,何德何能,敢受如此重任!”
“嗯?”太史慈与董袭面面相觑,满心疑惑。
“子义。”
鲁肃呈上另一份策令,神色肃然:“我已奉命调返大蜻,升任大蜻都督,兼领交州刺史,统掌交州战局。
你则加授两郡都督之职,速召徐庶、庞统入幕府理事,务必稳守辖地,寸土不可有失!”
“遵命。”
太史慈心头一震,倒抽一口凉气。
连董袭这位淮南总兵也难掩惊色。
大蜻都督之位,权柄昭然若揭——凌驾于军谘祭酒荀攸之上,节制四大军团、两大卫营,何止是荣宠,实乃托付全军重器!
“切记此事。”
鲁肃再次郑重叮嘱。
“都督但请放心。”太史慈目光如刃,语气凛冽,“今日两郡何貌,他日交州平定之时仍当如此。
若有半寸疆土沦陷,子义自当提头来见主公!”
“好!”
鲁肃点头应允。
此刻他是将淮南二郡交付太史慈之手。
而他自己,则被王炅委以大蜻未来的担子。
无论是淮南之地,还是交州战线,皆为大蜻必争之要冲。
当日下午,鲁肃整束行装,直趋江畔渡口。
年关将至,战船须在二月前启航出海,刻不容缓。
与此同时,徐庶与庞统亦踏上淮南土地,跨马扬鞭,奔赴寿春。
十一月末,距除夕仅余六日。
鲁肃入吏部陈情,辞去兵部左侍郎之职。
一封由豫州飞驰而来的密报,也在快骑疾驰中叩响大蜻府门。
喜欢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