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
王炅轻笑道:“如今的显学尚属试水之作。
往后的大蜻辑报,计划每月发行一期,借此展现我们治下百姓的生活实况。
有些政策百姓一时难以理解,便通过辑报加以解说。”
“咕咚。”
刘晔喉头滚动,声音微颤:“这辑报若是运作得当,便如执民声为刃,可成利器啊!”
“哦?”
王炅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没想到刘晔竟能一眼看透其中深意。
“主公。”
刘晔紧握手中纸页,神色激动:“以往朝廷依靠官吏与士族传达政令,士族借此垄断话语,挟民意以谋权。
而今我们反其道而行,直接将声音送至百姓手中,等于握万民之声为剑,横扫四方!”
“正是如此。”
王炅心中欣慰不已。
看来,天下英才并非无见地,像刘晔、荀攸这般人物,只是受限于时代罢了。
若得良机,成就不可限量。
“主公。”
刘晔又问:“这辑报售价几何?”
他双手微抖,一页页翻看着。
“三钱。”
王炅淡然一笑:“一月一刊,仅售三钱即可。
编撰、印刷、发行,由礼部与大蜻司业协商办理,完成后呈报府中审核。
这一版先照此印发试行。”
“喏。”
刘晔深深一揖。
“子扬。”
王炅凝重叮嘱:“大蜻辑报,乃我府与百姓沟通之桥梁。
一旦落入别有用心之人手中,歪曲政令本意,必将酿成大乱!”
“主公放心。”
刘晔肃然行礼。
大蜻辑报,实为官府通达民意的喉舌。
此等关乎民心之重器,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兵权,必须慎之又慎。
刘晔告退之后,立即着手筹备辑报的刊印事宜。
自从王炅推行新式造纸法、活字印刷术以及转轮排字之法,大蜻境内书籍流通已极为普遍。
昔日寒门子弟梦寐以求的读书机会,如今已成寻常。
“主公。”
赵毅快步进府。
王炅眉头一蹙:“出了何事?”
“淮南。”
赵毅低头禀报,语气略显不安:“淮南令使徐光来报,近日两郡都督鲁子敬,与汝南方面有书信往来。”
“嗯。”
王炅轻轻抿了一口茶,神情未动。
赵毅双手呈上一封信,神色肃然:“司天卫在清理旧档时寻得此信,乃周公瑾寄予鲁子敬之语,提及旧日情谊。
可惜多处涂抹,字迹难辨,内中深意已不可考。”
“就这些?”
王炅面色如常,语气平静。
“正是如此。”
赵毅低头应答。
王炅轻笑摇头,道:“我既敢委子敬以淮南重任,统辖二郡军政,岂会因几纸残笺便动摇本心?你即刻传令太史慈与董袭——日后淮南、庐江凡有流言蜚语,皆须遵从子敬号令,不得违抗。”
“是。”
赵毅拱手退下,身影隐入廊柱之后。
“周公瑾……”
王炅凝视着那封涂改斑驳的信纸,眸光微寒。
“你倒是用心良苦。”
若非他胸中有丘壑,容人之量过人,换作曹操那般多疑之人,鲁肃怕早已身首异处。
数日后。
太史慈与董袭接到密令,心中疑惑,匆匆赶至寿春都督府。
“子义,元代。”
鲁肃正伏案批阅公文,抬头见二人披甲腰刀而入,不禁一怔。
“都督。”
太史慈挠了挠头,苦笑开口:“主公自大蜻传来口谕,说无论淮南还是庐江,若有闲言碎语,均不得违逆您的军令。
末将实在不解,何出此言?”
“末将亦觉突兀。”董袭附和道。
鲁肃轻哼一声,从案上抽出一封信递出,唇角微扬:“主公回师后,周公瑾自汝南来信,为彭泽一役前嫌致歉。
我随笔回复一封,其后接连收信数通,其中竟有一封被人刻意涂抹篡改。
你们以为如何?”
“这是要离间主公与都督?”
太史慈瞳孔骤缩,声音发紧。
鲁肃点头,语调平缓:“司天监耳目遍布,周瑜深知我们通信难逃主公知晓,故而另施手段,欲乱君臣之心。”
“可恨!”二人齐声怒斥。
鲁肃摆手止住,沉声道:“不必太过介怀。
如今主公与曹操作罢于淮水,战事暂歇。
只要我等不为奸计所动,便无大碍。
莫忘了,司天监犹在!”
二人闻言心头一凛。
“去吧。”鲁肃揉了揉疲惫的眉心,叹道,“六部催促江东政务整合,两郡岁末之前务必理顺,我这里还有无数文书等着处置。”
“是!”
两人躬身退出厅堂。
待门扉合拢,鲁肃低语轻喃:
“公瑾,伯符……你们高估了自己的谋略,也低估了主公的器量,更小觑了我鲁子敬的担当。
既然执掌二郡都督之权,岂容尔等搅乱大蜻经略中原的大局?”
周瑜设局,他早已洞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