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道上的战斗渐渐平息,秦军和百姓们欢呼起来。卖粟米的老汉抱着小虎,激动地流泪:“陈先生说得对,民心齐,能破敌!” 项羽站在驰道旁,看着欢呼的人群,手里的长戟垂在地上——他第一次看到,不是靠杀戮,而是靠同心,能打赢这么难的仗,心里对“复仇”的执念,悄悄松动了几分。项伯走到他身边,轻声道:“项羽,这才是楚地百姓想要的,不是战火,是太平。” 项羽没说话,只是转身朝着东郊走去,背影里少了几分戾气,多了几分迷茫。
可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咸阳城内,赵高最后的余党——赵成的侄子赵安,正带着十几个死士,偷偷摸向粮仓。他们手里拿着火把,想要点燃粮仓,断秦军的粮草,为匈奴复仇。“快!烧了粮仓,咸阳就会乱!” 赵安低声道,手里的火把就要碰到粮仓的麻布。
“住手!” 卖粟米的老汉突然从暗处冲出来,手里拿着夯土块,砸在赵安的手上。火把掉在地上,被老汉一脚踩灭。“你们这些坏人,陈先生护着我们,我们不会让你们毁了咸阳!” 周围的百姓听到动静,纷纷围过来,有的举着锄头,有的拿着菜刀,将死士们团团围住。赵安看着愤怒的百姓,知道逃不掉,咬碎了牙齿里的毒药,倒在地上,死士们也很快被百姓制服。
粮仓的危机解除,可典籍库又传来警报——几个匈奴残兵趁乱偷袭典籍库,想要烧毁陈墨留下的典籍。李斯带着学士们,用松烟墨粉和清心草粉组成防线,墨粉撒在残兵的眼里,草粉熏得他们咳嗽不止,很快就被赶来的禁军抓住。“典籍是大秦的根,就算丢了城池,也不能丢了根!” 李斯抱着《吕氏春秋》孤本,声音坚定,学士们纷纷点头,将典籍搬到更安全的密室。
刘邦一直站在驰道的边缘,看着这一切。他的目光,始终盯着扶苏手里的青铜虎符和《秦记》补篇。当扶苏和胡亥忙着安抚百姓时,刘邦悄悄走到刻石台旁,蹲下身,用手指摸了摸刚才小虎踩过的“文”字凹槽——凹槽里还残留着青铜匣子的纹路,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竹片,悄悄拓下纹路,又看了一眼远处李斯怀里的《吕氏春秋》,眼里闪过一丝贪婪。夏侯婴走到他身边,低声道:“亭长,我们该走了。” 刘邦点点头,转身离开,走之前,他又看了一眼咸阳宫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他知道,陈墨的智慧,才是真正能得天下的东西。
扶苏和胡亥回到咸阳宫前的广场,看着疲惫却兴奋的百姓,心里满是感慨。胡亥握着扶苏的手,轻声道:“哥哥,以前是我错了,听了赵高的话,误会了你。以后,我们一起守大秦,守陈先生的文脉。” 扶苏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好,我们一起。” 两人并肩站在刻石前,十二块青石上的秦篆在月光下泛着金光,地脉的正气萦绕在咸阳城上空,洪水已退,匈奴暂走,大秦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平静。
可平静之下,暗流涌动。蒙恬因伤势过重,被抬回营帐救治,军医说,他的左臂可能再也无法举枪;刘邦偷偷拓下的刻石纹路,藏在《仓颉篇》的竹简里,他已经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沛县,准备复制虎符;匈奴单于射出的黑色羽毛箭,落在了咸阳北郊的密林里,被一个穿着匈奴服饰的人捡起,这人正是之前被陈墨替换的“坑儒”囚徒(221章伏笔),他看着箭上的信号,转身朝着长城的方向跑去;刻石下的青铜匣子里,其实还有一封陈墨的密信,写着“沙丘之变,赵高另有同谋,藏于宗室之中”,可这封信被刘邦在拓纹路时,偷偷拿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被小虎当作废纸,折成了纸鸢,飞在了咸阳的夜空上。
胡亥站在城墙上,看着夜空里的纸鸢,心里突然涌起一股不安。他不知道,这只纸鸢上,藏着解开沙丘之变真相的关键;不知道刘邦的野心已经开始膨胀;不知道匈奴的威胁还未解除;更不知道,宗室里的赵高同谋,已经开始暗中联络旧部,准备在冬雪来临前,发动一场新的叛乱。
月光洒在咸阳城的每一个角落,典籍库的灯光依旧亮着,学士们还在整理被洪水浸湿的竹简;粮仓外,百姓们自发组成了巡逻队,手里拿着墨粉袋;驰道上,禁军们正在清理战场,修补被火药炸坏的路基。一切看似平静,可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远方酝酿。
悬念在月光中蔓延:1. 蒙恬的伤势是否会影响长城防线?宗室中的赵高同谋究竟是谁?2. 刘邦拓下的刻石纹路能否复制出虎符?他何时会动用这张底牌?3. 被陈墨替换的囚徒带着匈奴信号去长城,会引发怎样的危机?4. 小虎纸鸢上的半封密信,能否被胡亥或扶苏发现?5. 项羽经此一战,会彻底放弃复仇,还是会联合宗室同谋,再次攻秦?6. 陈墨是否还留下了其他后手,应对即将到来的冬雪和匈奴的再次进攻?
咸阳的夜空里,纸鸢越飞越高,带着半封密信,飞过城墙,飞过驰道,飞过典籍库,最终落在了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而这封信的另一半,正躺在刘邦的怀里,随着他的马蹄,渐渐远离咸阳——大秦的命运,就像这只纸鸢,一半在明,一半在暗,无人知道,下一次风起时,它会飞向何方。
喜欢大秦帝国:铁血文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秦帝国:铁血文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