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斜斜切进会议室,在深棕色的会议桌上投下几道明暗交错的光带。空气中浮动着细小的尘埃,混着昨日残留的蓝山咖啡余香——那是江生惯喝的牌子,带着微苦的焦香,此刻却像某种无形的压力,轻轻压在何时的肩头。
她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策划案文档停留在“创新模块”的加粗标题页,触控板旁的马克杯已经空了,杯壁上凝着的水珠洇湿了一小片桌布。昨晚只睡了四个小时,梦里全是江生在项目启动会上说的那句“基于高层战略导向的差异化创新路径”,每个字都像淬了冰的针,扎得她太阳穴突突直跳。
“咔哒”一声轻响,门轴转动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江生推门进来时带起一阵微风,他穿着熨帖的浅灰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骨分明的手,手里捏着一沓打印好的资料,纸张边缘被他无意识地捻出细微的褶皱。他总是这样,再紧急的文件也整理得整整齐齐,连订书钉的位置都透着股严谨。
“早。”他颔首落座,目光扫过她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流程图时,眉峰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准备好了?”他的声音和往常一样,平稳得像调试好的播音设备,听不出任何情绪。
何时点点头,指尖在键盘上敲了两下,身后的投影幕布瞬间亮起。她昨晚熬到凌晨三点画的创新方案结构图在白幕上铺开,用不同颜色标注的交互节点像一串跳动的音符——那是她熬了三个通宵的心血,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演过。
“我这次的设想是‘沉浸式体验’。”她抬眼时,晨光恰好落在睫毛上,映得瞳孔亮闪闪的,“上周去B区实地考察时,你记得吗?那边的峡谷地形会形成间歇性的穿堂风,最高风速能到三级。我想把这个自然现象搬进展区,观众踏入感应区时,隐藏的传感器会触发气流变化,配合渐变色温的灯光,模拟从峡谷到平原的环境转换。”
她边说边点开动态演示图,屏幕上的小人图标穿过虚拟展区时,背景的光影与气流箭头同步流动,像一场无声的舞蹈。
话音刚落,江生的眉头就拧成了一个川字。他修长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了叩,发出规律的“笃笃”声,像是在给她的方案敲丧钟:“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你算过成本吗?定制传感器的费用是常规设备的三倍,而且B区的电压不稳定,这种精密仪器很容易出故障。”
何时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指甲嵌进掌心。她早料到他会质疑,却没料到会被如此干脆地否定。她深吸一口气,点开下一页PPT:“我不是在空想。东京去年的科技展用了相似的气流感应技术,他们的解决方案是——”
“他们有三个备用发电机,还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轮班值守。”江生打断她,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的客户只给了基础预算的120%,连备用设备的钱都不够。”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中央空调的出风口偶尔发出“嘶嘶”的送风声。何时看着幕布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流程图,那些用荧光笔标出的创意点此刻像是在嘲笑她的天真。她知道江生说的是现实,他们这个小团队从来都是在预算的夹缝里求生存,可这次的方案她是真的动了心。
“所以我才想了替代方案。”她忽然抬眼,视线直直撞上江生的目光,那里面有她压抑不住的执拗,“不用定制传感器,用现有的红外感应模块改装,灵敏度足够了。气流变化靠会议室里那四台旧风扇就行,调整摆放角度就能模拟出不同的风感。灯光效果更简单,用色温可调的LED灯带,编程控制渐变节奏——这些都是我们能做到的。”
江生沉默地看着她调出的设备清单,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每样器材的型号、价格和改装方案,甚至连哪个旧货市场能淘到便宜的二手风扇都标得清清楚楚。他指尖的叩击声停了,会议室里只剩下她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行业趋势已经在向互动倾斜了。”她的声音比预想中更稳,带着点孤注一掷的勇气,“上次去看的那个家居展,人家连试坐沙发都要配个情绪感应灯,我们要是还停留在三维建模阶段,下次竞标只会被淘汰得更快。”
江生忽然站起身,骨节分明的手拿起马克笔,在白板上她画的结构图旁重重写下三个字:稳、省、准。每个字都力透纸背,墨水在光滑的白板上晕开一小片阴影。
“三维建模更稳妥。”他转过身,晨光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渲染效果可以做到90%还原,成本只有你的方案的一半,而且我们有成熟的技术模板,出错率几乎为零。”
何时看着那三个字,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慌。她知道三维建模是最保险的选择,就像江生这个人,永远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可她就是不甘心,那些在脑海里盘旋了无数个日夜的交互场景,那些设想中观众惊喜的表情,难道就只能变成废纸篓里的草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余生如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余生如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