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间的咖啡机正咕嘟咕嘟煮着咖啡,褐色的液体顺着玻璃管缓缓滴落,在空气中弥漫开浓郁的香气。何时端着马克杯站在窗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上的温度。窗外的阳光把走廊尽头那扇半掩的会议室门照得透亮,门内隐约传来翻动纸张的声音——那是合作方代表正在评审最终的策划案。
昨天下午五点,提交策划案的截止时间一到,系统便自动关闭了上传通道。她看着电脑屏幕上弹出的“提交成功”提示,没有丝毫松快,反而攥紧了鼠标。她太清楚了,这不是结束,只是把战场从文档里搬到了更公开的地方。
回到工位时,电脑右下角弹出一封新邮件,发件人是项目组。她点开邮件,标题赫然写着“最终考核通知”:“最终候选人将接受实地考察与小组协作考核,请于明日十点准时到三楼报告厅集合。”
指尖在触控板上顿了顿,她点开文档管理系统。自从上次发现数据库权限被锁后,她就在每份上传的资料里嵌入了隐藏追踪代码,还特意在公共共享文件夹里放了一份标着“内部参考版”的初稿,文档页眉处印着只有她能看懂的淡色水印。
昨晚午夜核对访问记录时,那串熟悉的IP地址跳了出来——属于销售部的张莉。记录显示,那份初稿被下载了三次,最后一次的时间是昨天午休,12点17分,一个本该空无一人的时间段。
何时盯着屏幕上的时间,忽然勾了勾唇角。她没有去质问,也没有向项目组举报,只是做了一个决定。
今天一早,她特意把一个贴着“终稿_FINAL”标签的U盘放在桌角最显眼的位置,然后拿着粉饼去了洗手间。补妆镜里的自己眼下泛着青黑,她用遮瑕膏仔细遮盖,又在颧骨扫了点腮红,让气色看起来精神些。返回工位时,眼角的余光瞥见张莉正从她桌旁快步离开,右手攥得紧紧的,指缝里露出半截U盘的银色边缘。
何时拉开椅子坐下,目光落在桌面——那个贴着“终稿”标签的U盘还在原地,只是位置挪了半寸。她拿起U盘揣进兜里,打开电脑里那个加密的文件夹,里面才是她真正的策划案。
那是熬了七个通宵的成果。文档里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修改痕迹,从市场数据校验到用户行为模型搭建,每一页都浸着咖啡渍的味道。她甚至把上个月去跨境仓库实地调研时,跟二十个海外代购聊出的一手信息整理成了附录,确保整个逻辑链条像钢筋混凝土一样扎实。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合作方代表们坐在长桌主位,正逐份翻阅候选人的策划案。何时坐在后排角落,指尖无意识地敲着笔记本封面,忽然听见前排传来一声低低的惊叹:“这个分析角度很独特,把地域文化差异拆解成了消费场景变量……”
她低头看向笔记本扉页,上面写着两行字,是用红笔圈出来的重点:“用户行为优先,数据为辅;整合不是复制,而是重构。”
这是江生那天在会议室写下的第一句话,也是她整个方案的核心骨架。
“下一位,何时。”
听到名字,她深吸一口气,起身走向主讲台。高跟鞋踩在地板上的声音很稳,像她此刻的心跳。她没有用花哨的PPT模板,只是调出简洁的思维导图,开口时声音清晰而平静:“我的策略核心是‘场景适配’。比如在法兰克福的圣诞市集,用户需要的不是‘促销折扣’,而是‘节日仪式感’的载体……”
她没有堆砌数据,而是用三个真实案例串联起整套逻辑:从东京银座的快闪店设计,到纽约唐人街的社群运营,最后落脚到本土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优化。结尾处,她调出一张趋势预测图,线条在坐标轴上划出流畅的弧度——那是她推翻了三个旧模型,用竞品近五年的失败数据反向推导得出的结果。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连空调的嗡鸣都变得清晰。
几秒后,坐在主位的那位年长合作方代表推了推眼镜,开口时声音带着点感慨:“这个思路……有点像当年帮我们做东南亚市场的那位顾问。”
没人追问那位顾问是谁,但何时听出了话里的意味。她合上笔记本,微微鞠躬:“谢谢各位。”
走回座位时,她眼角的余光瞥见江生坐在斜对面的位置,正低头看着文件,阳光落在他的发梢,镀上一层浅金色。
散会后,项目负责人拿着名单走上讲台:“接下来进行分组,三人一组前往指定城市实地调研,三天内提交执行方案。”
办公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原本松散的人群瞬间绷紧了神经。有人忙着打听同组的成员,有人急着翻看城市资料,紧张的气息像高压电一样弥漫在空气里。
“你倒是挺能演。”林茜的声音突然从旁边传来,仿佛带着一丝嘲讽和不屑。她抱着手臂,身姿优雅地站在桌旁,那张精致的脸上却覆着一层寒霜,让人不寒而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余生如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余生如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