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寒意日渐浓重,清晨的霜露在枯黄的草叶上凝结成一层细碎的白晶。然而,张家屯却弥漫着一种与季节相反的、近乎节日般的暖意。持续月余的死亡阴影终于彻底消散,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希冀,如同解冻的溪流,在村民们心中缓缓流淌。这份重获新生的感激,需要一种盛大而庄重的方式来表达。
集体的感恩,在老族长颤巍巍的主持和保长张有福的积极奔走下,以一种近乎古老仪式的方式展开了。这并非某一家一户的私人谢意,而是整个村落对拯救了他们共同命运的恩人,一次集体的、倾其所有的致谢。消息传开,家家户户都行动了起来。不再是出于强迫或恐惧,而是发自内心的、近乎虔诚的奉献。
仪式选在一个天气晴好的上午,地点就在村中央那棵象征着村庄生命的老槐树下。槐树的叶子已落尽,遒劲的枝干伸向湛蓝的天空,仿佛也在默默见证这一切。树下临时摆上了一张擦拭干净的旧木桌,权当香案。村民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每个人手中都捧着、或肩上扛着自家所能拿出的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喧哗,只有一种肃穆而激动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站在槐树下、身着虽旧却浆洗得干净的青布长衫的凌云,以及他身旁同样清瘦斯文的李文轩身上。
核心情节在一种近乎庄严的氛围中推进,首先是丰厚的回报。
物质财富被一样样郑重地摆放到桌前空地上,渐渐堆积成一座小山,直观地展现了村民的诚意和凌云的收获:
* 粮食: 几大袋鼓鼓囊囊、颗粒饱满的粟米和麦子被壮汉们扛来,这是农家最根本的财富,足以保证数月不愁温饱。
* 肉食: 成串风干得恰到好处的腊肉、用粗盐腌得透亮的咸鱼,散发着诱人的油脂香气,是平日里只有年节才能享用的珍馐。
* 活禽: 几十只被捆住双脚的活鸡活鸭咯咯嘎嘎地叫着,为肃穆的场面增添了几分生气,代表着持续的营养来源。
* 布匹: 甚至还有几匹颜色质朴、但厚实耐磨的粗布,这对于衣衫褴褛的凌云和李文轩来说,意味着可以缝制御寒的新衣。
* 钱财: 最后,保长张有福捧上一个沉甸甸的粗布口袋,解开系绳,哗啦一声倒在桌上一角,那是一堆磨损严重、却闪烁着黄铜光泽的铜钱,数量虽无法精确计算,但显然是全村凑集的一笔“巨款”。
这些物资,在现代社会或许微不足道,但在此刻的张家屯,在凌云这个一度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穿越者面前,无疑是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它们代表的不仅仅是食物和金钱,更是生存的保障和未来发展的基石。足够他和李文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衣食无忧,不必再为最基本的生计发愁。
然而,比这些有形财富更为珍贵的,是无形的资产。老族长在众人的注视下,颤巍巍地握住凌云的手,老泪纵横,声音哽咽却清晰地说道:“凌神医……不,恩公!张家屯上下百余口,这条命,是您捡回来的!从今往后,您就是咱全屯子的恩人!但有驱策,莫敢不从!” 张老汉更是拉着虎子(手臂已拆了夹板,活动自如)跪下来磕头,被凌云急忙扶起。这种发自肺腑的感激,以及由此带来的在张家屯乃至周边区域极高的声望和绝对的信任,是无价的。它意味着凌云在这个陌生世界,终于有了一块坚实的立足之地,拥有了可以依靠的人情网络和号召力。这份资产,远比那堆物资更能支撑他走下去。
仪式在村民们的千恩万谢中散去,物资被小心翼翼地搬回张老汉家腾出的厢房。当喧嚣落定,厢房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谢礼,空气中混杂着粮食、腊肉和新鲜布匹的味道。凌云没有立刻休息,而是独自一人,就着窗外透进的月光,默默地清点着这些物资。他的动作很慢,手指拂过粗糙的麻袋,掂量着冰凉的铜钱,目光却有些游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巨大的成功和丰厚的回报背后,是时候进行一场冷静的反思了。
技术的局限是他首先想到的。他的医术,他带来的现代医学知识,无疑是有效的,是战胜瘟疫的关键武器。但回想最初,当他试图推行喝开水、隔离这些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时,遭遇的是何等巨大的阻力、误解甚至敌意!先进的技术本身,并不足以自动破除愚昧的坚冰。 它就像一把锋利的神兵,若持在无人认识、反遭忌惮的人手中,非但无法杀敌,还可能伤及自身。这个认知,让他摆脱了技术至上者的天真。
那么,是什么最终撬动了僵局?凌云在脑海中回顾整个过程,思路愈发清晰:
* 策略的运用: 从救治虎子骨折建立初步信任,到提出“试验区”缩小打击面、降低推行难度,再到用“火灾论”这样形象易懂的比喻阐述原理,每一步都体现了策略的重要性。蛮干和硬推,只会头破血流。
* 威望的积累: 没有前期接骨成功的声望作为资本,他一个外乡人提出的防疫建议,很可能被直接当成疯话无视。正是那一次次“立竿见影”的效果,逐步积累起村民对他的信任和敬畏,才使得他在疫情爆发时有了发言和尝试的机会。个人威望,是推行新观念、新方法的通行证和扩音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