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号”穿越马六甲海峡时,海面上的风浪明显小了些。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摊开那张标注着澎湖抗倭遗址的海图,指尖落在“西屿坪”的位置——这里正是史料记载中,李念海击退荷兰殖民者的主战场。张瑜走过来,将一件叠好的防风外套递给他:“夜间温度会降,别着凉了。”她的指尖不经意蹭到程远的手背,两人都顿了一下,又很快移开目光,只剩下海风带着一丝微妙的沉默掠过。
郑海峰突然从驾驶室冲出来,手里举着望远镜,声音里满是兴奋:“看到澎湖列岛了!西屿坪的灯塔就在前面!”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海面上,一座白色灯塔矗立在礁石上,灯光在暮色中闪烁,像六百年前抗倭将士点燃的烽火。
抵达西屿坪时,已是深夜。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早已在码头等候,领头的老郑握着程远的手,递来一份泛黄的档案:“这是我们整理的《澎湖抗倭志》,里面记载了万历三十年,李念海带着福建水师在这里和荷兰人交战的事,还提到他们在岛上建了座‘靖海堡’。”
程远翻开档案,里面的手绘地图清晰标注着靖海堡的位置——就在西屿坪西侧的山坳里,离海岸线不到一公里。林新宇立刻操控无人机升空,热成像画面很快传来:山坳里有明显的石墙遗迹,周围还散落着大量金属反应点,像是当年的兵器残骸。
第二天清晨,考古队跟着老郑前往靖海堡。山路崎岖,随处可见裸露的礁石,张瑜不小心崴了脚,程远立刻蹲下身,想帮她查看伤势。郑海峰却抢先一步,从背包里掏出应急医疗包:“我来我来,你们继续往前走,我处理完马上跟上。”程远看着郑海峰熟练地给张瑜包扎,心里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转身跟着林珊继续前行。
靖海堡的遗址比想象中保存得更好。石墙虽然坍塌了一半,但仍能看出正方形的轮廓,每块珊瑚石都被打磨得平整,显然是人工砌筑的。程远蹲在墙根,发现石缝里嵌着一枚生锈的铳弹,形制与麻林地发现的迅雷铳弹完全一致:“这是李念海部队留下的,他们当年应该在这里架设过火器。”
林珊在堡内的空地上进行土壤采样,很快有了发现:“土壤里的火药残留浓度很高,还有大量的铁屑,说明这里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她用小刷子清理着一块石碑,上面的字迹渐渐显现:“万历三十年,李念海于此败红毛夷,保澎湖,安民生”,落款是“福建水师全体将士”。
张瑜和郑海峰赶过来时,正好看到程远和林珊围着石碑讨论。张瑜的脚踝还绑着绷带,却执意要查看遗址:“我想看看李念海当年战斗的地方,看看他是怎么完成父亲遗愿的。”程远递给她一把工兵铲:“小心点,跟着我们,别走远。”
郑海峰在堡内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地窖。地窖口被石板封住,上面刻着“军器库”三个字。程远和郑海峰合力移开石板,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地窖里整齐码放着数十支迅雷铳和几箱铳弹,还有一面残破的军旗,上面绣着的“李”字虽然褪色,却仍能看出当年的威风。
“这些武器保存得太好了!”林珊拿起一支迅雷铳,铳管上的“万历三十年”款识清晰可见,“和麻林地发现的属于同一批,是军器局专门配发的,说明李念海的部队装备很精良。”她突然注意到地窖墙壁上的刻痕,是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些是士兵的名字!他们把名字刻在这里,是想让后人记住他们的牺牲。”
程远的目光落在其中一个名字上——“王小三”,与麻林地王奎祖传船牌上的“王二狗”同姓,或许是同一家族的人。他突然想起王奎在拘留所里痛哭的样子,那些被利益蒙蔽的后人,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祖辈曾是抗倭英雄。
林新宇的无人机在靖海堡东侧的海滩上,发现了更多遗迹。那里散落着大量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银币和武器残骸,还有几具骸骨,经林珊检测,属于欧洲人,骨骼上有明显的铳弹和刀伤痕迹:“这是荷兰殖民者的遗骸,他们当年在这里被李念海的部队击败,很多人战死在海滩上。”
张瑜在海滩的礁石缝里,发现了一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铜徽章,上面刻着“VOC”的字样(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缩写),边缘还有打斗的痕迹:“这是他们的战利品,李念海的部队应该把这些徽章作为胜利的象征。”
当天下午,考古队在靖海堡旁发现了一座古墓。墓碑上刻着“明故备倭都司李公念海之墓”,墓前还立着一块功德碑,记载着他一生的功绩:万历三十年败荷兰人于澎湖,万历三十五年守台湾,击退西班牙殖民者,万历四十年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八岁。
程远和张瑜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墓碑前的杂草,郑海峰则在墓旁发现了一块断裂的石碑,上面刻着“父继宗,子念海,两代忠烈,护我海疆”——这是后人对李家父子的评价,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尽了他们的一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